加入五千万化工人社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简介
/ a2 G& `- W3 B$ v3 z6 W9 U7 J6 @/ e) t甲苯,是一种无色、带特殊芳香味的易挥发液体。有强折光性。能与乙醇、 乙醚、丙同、氯仿、二硫化碳和冰乙酸混溶,极微溶于水。易燃,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 1.2%~7.0%(体积)。低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5000mg/kg。高浓度气体有麻醉性,有刺激性。
7 H5 \# p, s& }8 e& E5 g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甲苯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9 i2 q& ~& }) Y, V管制信息
9 b6 p: u6 U$ M5 k6 s甲苯(易制毒-3)) i+ Y" ? s v3 \# r& C
该品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受公安部门管制。
0 J% ]# T' \% A d8 @
+ C. k' Y x" }4 C; x( KCAS号
! f8 L& Z# C4 P" [: ^ U- K108-88-3
9 Z: Q9 A2 d, @物理性质$ }) n) B5 E6 @: h# Z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苯的芳香气味。
D$ @' A- Q$ L H熔点(℃):-94.9$ {0 }6 J; v& F+ L! \
相对密度(水=1):0.879 c9 D, L' a" Y, _; i+ e( c% T' y
沸点(℃):110.6. N& t8 `7 H) l6 ~9 t# U c% Z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14
* g( x( J' b5 I" V分子式:C7H87 A3 {1 P% a1 v# k1 _
分子量:92.14' C4 K- l1 p3 e! L
饱和蒸气压(kPa):4.89(30℃)1 O2 [0 C8 j; T- G) T0 [0 v" o+ E
燃烧热(kJ/mol):3905.0
% @! [0 s' V: t8 @& H! d% q临界温度(℃):318.6
" h2 i% B, | k: C临界压力(MPa):4.11
# O) y' Y3 M+ C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2.69
. t' ~- V( r7 {* h- r# `闪点(℃):4
8 R' s6 K _& d+ }爆炸上限%(V/V):7.0
6 @! ^- A5 h+ @( [引燃温度(℃):5351 {0 C& G; I6 y) d" r" X6 R! y3 i
爆炸下限%(V/V):1.2
9 |) u% Q4 C q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苯、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G% C0 z, U6 G% A L2 _2 X
% d0 J7 \1 @% o+ X& L
化学性质* ]1 o0 r: ^& d( I8 ?' N
化学性质活泼,与苯相像。 可进行氧化、磺化、硝化和歧化反应,以及侧链氯化反应。 甲苯能被氧化成苯甲酸。
7 E5 E; a( Q! x9 e& j0 o+ Y
主要用途
8 x2 Q8 m* Z& v0 D" W甲苯主要由原油经石油化工过程而制得。作为溶剂它用于油类、树脂、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煤焦油、沥青、醋酸纤维素,也作为溶剂用于纤维素油漆和清漆,以及用为照像制版、墨水的溶剂。甲苯也是有机合成,特别是氯化苯酰和苯基、糖精、三硝基甲苯和许多染料等有机合成的生要原料。它也是航空和汽车汽油的一种成分。甲苯具有挥发性,在环境中比较不易发生反应。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广泛分布在环境中,并且通过雨和从水表面的蒸发使其在空气和水体之间水断地再循环,最终可能因生物的和微生物的氧化而被降解。对世界上很多城市空气中的平均浓度进行汇总,结果表明甲苯浓度通常为112.5-150 μg/m3,这主要来自与汽油有关的排放(汽车废气、汽油加工)),也来自于工业活动所造成的溶剂损失和排放。
/ F) W, K* g1 N' m甲苯大量用作溶剂和高辛烷值汽油添加剂,也是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但与同时从煤和石油得到的苯和二甲苯相比,目前的产量相对过剩,因此相当数量的甲苯用于脱烷基制苯或岐化制二甲苯。甲苯衍生的一系列中间体,广泛用于染料;医药;农药;火**;助剂;香料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也用于合成材料工业。甲苯进行侧链氯化得到的一氯苄;二氯苄和三氯苄,包括它们的衍生物苯甲醇;苯甲醛和苯甲酰氯(一般也从苯甲酸光气化得到),在医药;农药;染料,特别是香料合成中应用广泛。甲苯的环氯化产物是农药;医药;染料的中间体。甲苯氧化得到苯甲酸,是重要的食品防腐剂(主要使用其钠盐),也用作有机合成的中间体。甲苯及苯衍生物经磺化制得的中间体,包括对甲苯磺酸及其钠盐;CLT酸;甲苯-2,4-二磺酸;苯甲醛-2,4-二磺酸;甲苯磺酰氯等,用于洗涤剂添加剂,化肥防结块添加剂;有机颜料;医药;染料的生产。甲苯硝化制得大量的中间体。可衍生得到很多最终产品,其中在聚氨酯制品;染料和有机颜料;橡胶助剂;医药;**等方面最为重要。
; r" s- g X+ k( Q) T- i8 a
生产技术
+ R7 j" W8 w1 }, D$ `
9 U5 \* A1 p% y) W J2 ~# ^) ]' }
) O8 T1 L- D3 P" N
+ w8 h; Y/ }5 e6 T, R
4 [6 | Z! k3 d2 H
: g* k$ ]0 s' Q+ ]; E1 m3 N: c/ B4 F! s3 X0 b( Q
安全防护
- ^! g0 }1 B; m. R使用注意事项9 X% p% N1 ? g( \ \; [4 W
危险性概述
0 H5 N e: j, U4 r1 Q+ k7 i, T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2 \- l' @, z- F1 K; e6 q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该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6 l$ n J( _+ b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K% A7 U0 n" ^2 H) S) _; j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空气、水环境及水源可造成污染。) i: E( \8 h: _( A y# r
燃爆危险:该品易燃,具刺激性。 [2], n. J. C6 z5 Q, [4 X$ h
* q- i8 U$ p4 ]0 ?) M毒理学资料
; g0 w+ O+ I, i: A( D毒性:属低毒类。2 a9 v1 H1 z/ X1 n+ k
急性毒性:LD50 5000mg/kg(大鼠经口);LC50 12124mg/kg(兔经皮);人吸入71.4g/m3,短时致死;人吸入3g/m3×1~8小时,急性中毒;人吸入0.2~0.3g/m3×8小时,中毒症状出现。. m2 \+ ^$ C$ x+ w
刺激性:9 v$ I/ f& @( O: q
人经眼:300ppm,引起刺激。
. `' }5 W; \' S `8 `" L0 z家兔经皮:500mg,中度刺激。
! n1 x5 Q' e: [2 k5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豚鼠吸入390mg/m3,8小时/天,90~127天,引起造血系统和实质性脏器改变。
# U3 l$ u H) X1 x }" `0 s致突变性:微核试验:小鼠经口200mg/kg。细胞遗传学分析:大鼠吸入5400μg/m3,16周(间歇)。! y; Z) c0 n9 O2 P5 p% ~- D5 X G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5g/m3,24小时(孕1~18天用药),致胚胎毒性和肌肉发育异常。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500mg/m3,24小时(孕6~13天用药),致胚胎毒性。$ F3 x/ _! |, g1 r5 J
致畸性:雌性大鼠孕后7~20d吸入最低中毒剂量(TCLo)1800ppm,致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畸形。雌性小鼠孕后6~15d经口染毒最低中毒剂量(TCLo)8700mg/kg,致颅面部(包括鼻、舌)发育畸形。雌兔孕后6~18d吸入最低中毒剂量(TCLo)100ppm(6h),致泌尿生殖系统发育畸形。
# Q: o. Z r, g# U0 T; w+ m毒性描述:具有麻醉作用,对皮肤的刺激作用比苯强,吸入甲苯蒸气时,对中枢神经的作用也比苯强烈。吸入8小时浓度为376~752mg/m3的甲苯蒸气时,会出现疲惫、恶心、错觉、活动失灵、全身无力、嗜睡等症状。短时间吸入2256mg/m3浓度的甲苯蒸气时,会引起过度疲惫、激烈兴奋、恶心、头痛等。长期吸入低浓度的甲苯蒸气时,造成慢性中毒,引起食欲减退、疲劳、白血球减少、贫血。甲苯还可经皮肤吸收,溶解皮肤中的脂肪,应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纯制品未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及染色体损伤作用。嗅觉阈浓度140mg/m3。TJ36—79规定车间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100mg/m3。
$ F1 Z4 c4 e/ [5 A' Q, ^; d! t代谢与降解:吸收在体内的甲苯,80%在NADP(转酶II)的存在下,被氧化为苯甲醇,再在NAD(转酶I)的存在下氧化为苯甲醛,再经氧化成苯甲酸。然后在转酶A及三磷酸腺苷存在下与甘氨酸结合成马尿酸。所以人体吸收和甲苯16%-20%由呼吸道以原形呼出,80%以马尿酸形式经肾脏而被排出体外,所以人体接触甲苯后,2小时后尿中马尿酸迅速升高,以后止升变慢,脱离接触后16-24小时恢复正常。一小部分苯甲酸与葡萄醛酸结合生成无毒物。甲苯代谢为邻甲苯酚的量不到1%。在环境中,甲苯在强氧化剂作用或催化剂存在条件中与空气作用,都被氧化为苯甲酸或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0 S, o6 X6 g9 P2 L. X$ D残留与蓄积:据WHO1983年报道,甲苯约有80%的剂量以马尿酸(苯甲酰甘氨酸)的形式经肾脏而被排出体外,而剩余物则大部分以呼吸的形式呼出。另一研究表明,约有0.4%-1.1%的甲苯以邻甲酸的形式被排出。在通常情况下,马尿酸在终止接触24小时后几乎全部被排出,但若是职业性接触(即每天重复接触8小时,16小时不接触),在工作周期内马尿酸会有蓄积,周末即可恢复至接触前水平。尿液中的马尿酸含量会因摄入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因此不能以尿液中的马尿酸含量来推断甲苯吸收量。但在群体调查中,尿液中的马尿酸含量对于判断有无甲苯吸收有一定的准确度。
5 o5 s; q8 h- ]7 [" t9 ?9 t2 c
* M& p, _4 H( G+ I D) | b生态学数据
. b7 t* s( B% |: s9 J. L- r. |, L1.该物质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空气、水环境及水源可造成污染,对鱼类和哺乳动物应给予特别注意。可被生物和微生物氧化降解。 U+ X c" Z9 G' Q
2.生态毒性 LC50:34.27mg/L(96h)(黑头呆鱼);57.68mg/L(96h)(金鱼);313mg/L(48h)(水蚤);9.5mg/L(96h)(草虾)
; [ R d+ m# P+ _3.生物降解性
! H0 I+ q# P5 D& P- H- k$ ~; f# ~好氧生物降解(h):96~528
( ^8 i9 f5 R. i& W; S厌氧生物降解(h):1344~5040
" Z: z/ H( L5 l9 c0 h1 c' r4.非生物降解性
) A0 a) Y. R! R, V4 U4 M- \$ o光解最大光吸收波长范围(nm):253.5~268
$ m( M7 Z5 ^) s; c# l7 x水中光氧化半衰期(h):321~1284+ U2 N! j; P8 t" I. x& P
空气中光氧化半衰期(h):10~104 ~2 T. t( h+ a0 _
5.生物富集性 BCF:90(金鱼);13(鳗鱼)
: g9 e: e) v+ ]9 |$ @9 o) Q
) K5 ]' o0 R" _" A2 o: L急救措施
) o8 E9 W6 L& J! f2 r) r0 K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 h# r/ E5 w8 M6 U; h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4 X! _6 }. b2 C; q2 h0 W s'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y5 w2 M* M6 J1 h' \, O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2]
5 j2 [% l& V1 s6 _2 Z
3 \" w3 a7 a1 Q( W消防措施
. }- h4 T9 N" t; B& y, s0 t3 e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 b* G9 a9 D B$ d- D9 m, r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F9 ?. Y5 v6 M: c. _& f2 V) o. {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 ^) `" T1 u. y9 f" e+ \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2]& u1 L/ a5 i9 M- s2 N1 Y4 _
# x" g- G+ @/ V2 p: m% u; z- m' i泄漏应急处理
5 y# R9 A! g1 v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4 f4 M. P% P- \! A; S7 U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 }+ Z) ]" t' i2 P( v2 w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2]
; Y' a0 W/ q. s. @4 c7 a" {1 y7 c/ c
操作处置与储存
' \2 o6 ^8 ~0 P1 l+ Z6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6 e( u j5 C8 p! z; j. C# f7 g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a1 ` @0 q! h( S+ y8 H
待增加
( ^0 n8 Q1 J. n9 U/ _6 z4 t q8 ~
5 t* w5 C3 S* h' T6 S! t7 E: F# {; u5 I# |* }" [" _$ ~
6 b# Z8 Z/ g4 y& l1 t5 q; v& w
# i, d0 ?$ `: Y9 b+ L" `
相关资料
: L% [) F/ j) e G
% H' ?( j+ b* g' i" z6 r: s' M4 _! z3 C
补充内容
$ q3 \: l/ E$ M2 M: q, R: N- l2 F( i: M2 \
# D; j1 ]0 Q0 T5 w# Q, L
待增加
& y7 t7 ]9 V' C$ h6 w* T" O1 O) ?2 h3 T, C
p1 X& T" H' T7 G1 B9 F
本内容贡献者
$ n% k/ v; O c6 J7 e$ ` O, N
2 x, k# Q$ J9 [3 y" J8 I% p$ ` |
发表于 2021-1-26 15:2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