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五千万化工人社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液化烃(如液化石油气、乙烯、丙烯等)具有易燃易爆、低温高压、易挥发、扩散快等特性,其储罐及管道的安全防范需覆盖设计、设备、操作、维护、应急等全流程,结合其理化特性针对性管控风险。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说明具体安全防范措施。
1 设计与选址:从源头降低风险 设计阶段需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如《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GB50160、《液化石油气储罐区防火防爆设计规范》等),构建基础安全屏障。 选址与布局 储罐区需远离人员密集场所(如居民区、学校)、明火源(如锅炉房)及重要设施(如变电站),防火间距需满足规范要求(如与民用建筑间距不小于 50 米,与其他甲类装置间距不小于 30 米)。 储罐区宜集中布置,设置独立的防火分区,与周边设施用防火墙、防火堤隔离(防火堤高度不低于 1.0 米,容积需满足最大储罐泄漏量的围堵需求)。 避免布置在低洼处(防止液化烃泄漏后积聚),场地需平整并向防火堤外侧排水,防止雨水倒灌。 设备选型与材料 储罐类型优先选择球罐(受力均匀、容积效率高),低温液化烃(如乙烯,沸点 - 103.7℃)需采用低温储罐(双层真空绝热结构,外层为保冷层),材质选用低温钢(如 09MnNiDR),避免低温脆裂。 管道材质需匹配介质特性:高压管道用无缝钢管(如 20# 钢),低温管道用耐低温合金钢管,阀门选用锻造阀门(避免铸件缺陷),法兰密封面采用榫槽面或凹凸面(提高密封性)。 2 设备及安全附件:保障运行稳定性 设备及附件的可靠性是防止泄漏、超压的核心,需严格按照规范设置并定期校验。 安全阀:每个储罐至少设置 1 个安全阀(容积较大时设 2 个),起跳压力为设计压力的 1.05-1.1 倍,排放能力需满足紧急卸压需求(防止超压爆炸),出口需接至火炬系统或安全排放区(避免直接排放至大气引发燃爆)。 紧急切断阀:储罐进出口管道、液相/气相管道需设置气动或液压紧急切断阀,与液位计、压力变送器联锁(超液位、超压时自动切断),且具备远程手动切断功能(控制室可强制关闭)。 液位计:采用双液位计(如磁翻板液位计 + 雷达液位计),防止单表故障导致超装(充装量不得超过储罐容积的 85%,预留膨胀空间),并设置高液位报警(报警值为容积的 80%)。 压力表与温度计:量程需为正常工作压力 / 温度的 1.5-3 倍,精度不低于 1.6 级,定期校验(每年至少 1 次),实时监控防止超温超压(如环境温度过高时,需启动喷淋降温)。 · 管道安全措施 管道需设置防静电接地(接地电阻≤10Ω),法兰连接处需用跨接线(铜带或铜绞线)消除电位差(防止静电火花)。 长距离管道需设置补偿器(如波纹管补偿器),吸收温度变化导致的热胀冷缩(避免管道应力破裂)。 阀门、法兰等连接部位需采用金属缠绕垫片(耐高温、高压),定期检查密封面磨损情况(防止微泄漏)。 3 操作与运行管理:规范流程防失误 操作不当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需通过标准化流程和严格管控减少人为风险。 充装与输送控制 充装前需检查储罐压力、液位(确认无超装)、阀门状态(关闭无关阀门),管道连接后用氮气置换空气(氧含量≤2%),防止气相空间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充装速率需控制(液相管道流速≤3m/s,气相≤8m/s),避免高速流动产生静电;充装过程中需全程监护,严禁超压(超过设计压力 90% 时停止充装)。 输送时优先采用泵输送(避免压缩空气加压,防止空气混入),泵的出口需设止回阀(防止物料倒流)。 日常监控与巡检 实行 “四班三倒” 巡检制度,每 2 小时巡检 1 次,重点检查:储罐 / 管道有无泄漏 、压力 / 液位是否正常、安全阀有无起跳痕迹、接地装置是否完好。 采用 DCS 系统实时监控关键参数(压力、液位、温度),设置超压、超液位、超温联锁(触发时自动切断进料、启动报警)。 4 维护与检修:及时消除隐患 设备长期运行后易因腐蚀、疲劳产生缺陷,需通过定期维护防止故障扩大。 定期检测与维护 储罐每 3-6 年进行 1 次全面检验(含水压试验、气密性试验),每年进行 1 次外部检查(腐蚀、变形、附件状态);低温储罐需检查保冷层(避免结露导致外壁腐蚀)。 管道每 2 年进行 1 次无损检测(超声或射线检测焊缝,重点检查弯头、三通等应力集中部位),每年测厚 1 次(监测腐蚀速率,壁厚低于最小允许值时立即更换)。 安全阀、压力表、紧急切断阀每 6 个月校验 1 次,确保灵敏可靠;阀门每季度手动启闭 1 次(防止卡涩)。 腐蚀防护 含硫化氢等腐蚀性介质的液化烃,储罐内壁需涂防腐涂层(如环氧树脂),或采用衬里(如不锈钢衬里);定期检测介质中硫化氢含量(超过 100ppm 时需脱除)。 外部防腐:储罐外壁涂防锈漆 + 防晒漆(防止阳光直射升温),地下管道采用阴极保护(牺牲阳极或外加电流)防止土壤腐蚀。
5 泄漏监控与应急:快速响应控后果 液化烃泄漏后易形成爆炸性云团,需通过实时监控早期发现,并快速处置防止扩散。 泄漏检测与报警 储罐区、管道法兰处安装可燃气体探测器(检测丙烷、丙烯等,量程 0-100% LEL),探测浓度达到 25% LEL 时报警(声光报警 + 控制室提示),50% LEL 时触发联锁(切断进料、启动排风)。 配备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操作人员巡检时携带),泄漏点附近需用防爆工具处理(避免火花)。 泄漏处置流程 轻微泄漏:立即关闭相关阀门,用氮气吹扫泄漏点(稀释残留介质),待浓度降至安全值后修复(更换垫片或阀门)。 大量泄漏: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 切断储罐进料 / 出料阀,关闭区域总电源(防爆开关),疏散下风向人员(疏散半径≥500 米);用消防水幕覆盖泄漏区(降低浓度),严禁明火、静电(禁止使用非防爆设备)。 · 火灾爆炸应急 配备专用消防设施:干粉灭火器(MF/ABC5 型及以上)、推车式干粉灭火装置、消防水炮(冷却储罐,防止爆炸),严禁用水直接扑灭液化烃火焰(会导致火势蔓延)。 火灾发生时,优先冷却储罐(用消防水喷淋罐壁,控制温度≤50℃),待火势稳定后用干粉灭火;若储罐安全阀起跳、罐壁变色(过热),需立即撤离(防止爆炸)。
6 人员与制度:强化责任落地 人员培训与资质 操作人员需经专项培训(液化烃特性、设备操作、应急处置),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每年复训 1 次。 应急救援人员需掌握空气呼吸器使用(液化烃泄漏区可能缺氧)、防爆工具操作、火灾扑救流程,每季度演练 1 次(模拟泄漏、火灾场景)。 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液化烃储罐区安全管理规定》,明确巡检、充装、检修等环节的责任(如 “谁操作谁负责,谁巡检谁签字”)。 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发现隐患后立即整改,重大隐患停产整改),定期开展 HAZOP 分析(风险与可操作性研究),识别潜在风险并制定措施。 液化烃储罐及管道的安全防范需遵循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原则,通过设计合规、设备可靠、操作规范、维护及时、应急高效的全链条管控,最大限度降低泄漏、燃爆风险。同时,需结合介质特性(如低温、高压、腐蚀性)针对性调整措施,并持续关注法规标准更新(如 GB50160、TSG 21-2016《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确保安全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