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手机微信,扫码同步

用户名登录

用户名,密码登录

搜索
江苏新志成

[煤化工] 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醋酸乙酯、甜菜糖蜜滓

[复制链接]
2.4K |0
阅读字号:
知识达人VIP会员 VIP会员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后访问IP辽宁省
海川顾问组(海友)  |  头衔:  TA未设置 
已绑手机   ★悬赏任务→ 发悬赏(0)  承接(0/0)   

加入五千万化工人社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海之家 于 2021-2-4 14:23 编辑 ! z. d; e1 [1 x* d+ }
& @5 i: s! }' n

简介

& U9 G: `- o+ P  [" N+ P
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又称醋酸乙酯,化学式是C4H8O2,分子量为88.11,是一种具有官能团-COOR的酯类(碳与氧之间是双键),能发生醇解、氨解、酯交换、还原等一般酯的共同反应。低毒性,有甜味,浓度较高时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具有优异的溶解性、快干性,用途广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工业溶剂。属于一级易燃品,应贮于低温通风处,远离火种火源。实验室一般通过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来制取。
; P+ u* c1 V, N0 Z* T5 W* {8 x物质结构分子结构
/ U1 j, t! h0 {- B2 x摩尔折射率:22.35
3 J1 u9 ~( K. t7 T# X8 P摩尔体积(m3/mol):98.0) N6 ^2 b3 V6 }, T3 _
等张比容(90.2K):216.0
% l" X, a' g- |! t4 `5 d. r表面张力(dyne/cm):23.5
9 G) I! E1 k; G. u1 X极化率(10-24cm3):8.86 [1]
% H7 w1 B; ]5 U. t' Q
  E) u' Y5 J0 ]1 j% r  P  F物理性质. {( S# i7 i2 S
外观:无色澄清液体。( @4 r" q6 @9 O  y- I5 Z
气味:有强烈的醚似的气味,清灵、微带果香的酒香,易扩散,不持久。: P- T5 p' E( ~; i3 L
燃烧性:易燃
8 d2 x4 u  W, a7 U0 d. g闪点(℃):-4℃(闭杯),7.2℃(开杯)4 V- Y6 l$ H5 W/ s6 q3 O$ v
引燃温度(℃):426! M6 ?+ q+ S' ?& R6 F' h6 b/ R
爆炸下限(%):2.00 q* F+ M3 x0 B
爆炸上限(%):11.5. H- s1 e' u, M0 A
最小点火能(mJ):0.46
: w3 G: y2 ~3 Z% L, g最大爆炸压力(MPa):0.8501 ?6 R' n; b5 _* y1 @
粘度(mPa·s,20oC):0.45
5 ~% T* }( I: H! |( N( ]! p3 w  S沸点(℃):77.2
6 f6 u8 e4 N9 F/ C: X5 i: A吸收波长:60-260(nm)3 N' i' P& r3 w% {; L7 S
相对密度(空气=1):3.04# P- L* R2 \# X9 ~- X
相对密度(水=1):0.90
" m5 u9 W+ a) V+ d0 z8 }临界温度:250.1(℃)
& d0 a, `- p1 F/ z: I0 q, }熔点(℃):-83.6) n0 [2 p5 W- ~! m$ z6 v: d
折光率(20℃):1.3708-1.3730& ]; j$ y0 v7 w$ P
相对密度(水=1):0.894-0.898
7 Y6 \: H! e: J! v& w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04) s% W! J6 ^7 y% b7 T' ~
饱和蒸气压(kPa):13.33(27℃)
. w0 U/ C: G9 X7 j! O) S燃烧热(kJ/mol):2247.89" K- p5 q, H2 T9 [
临界温度(℃):250.1
  i; |& f8 C8 @5 @0 y' D- M临界压力(MPa):3.83- E- o. E! U% ?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0.73) M! _8 w, N+ l$ E' i
室温下的分子偶极矩:1.78D
  N" g/ n8 b0 M1 [; N7 c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同、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1]$ n: t" d- C, H! w9 J' @

% p, g* S# m2 |! G5 c4 Z化学性质
+ v+ O. h6 g" |( R2 a2 O5 m乙酸乙酯,又称醋酸乙酯,是一种具有官能团-COOR的酯类(碳与氧之间是双键)。3 q( X0 m. N% o: E
乙酸乙酯也能发生醇解、氨解、酯交换、还原等一般酯的共同反应。金属钠存在下自行缩合,生成3-羟基-2-丁同乙酰乙酸乙酯;与Grignard试剂反应生成同,进一步反应得到叔醇。乙酸乙酯对热比较稳定,290℃加热8~10小时无变化。通过红热的铁管时分解成乙烯和乙酸,通过加热到300~350℃的锌粉分解成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丙同和乙烯,360℃通过脱水的氧化铝可分解为水、乙烯、二氧化碳和丙同。乙酸乙酯经紫外线照射分解生成55%一氧化碳,14%二氧化碳和31%氢或甲烷等可燃性气体。与臭氧反应生成乙醛和乙酸。气态卤化氢与乙酸乙酯发生反应,生成卤代乙烷和乙酸。其中碘化氢最易反应,氯化氢在常温下则需加压才发生分解,与五氯化磷一起加热到150℃,生成氯乙烷乙酰氯。乙酸乙酯与金属盐类生成各种结晶性的复合物。这些复合物溶于无水乙醇而不溶于乙酸乙酯,且遇水容易水解。 [1]0 L, W6 F' ?+ ?; L, u! y: X
水解反应
  f, a3 v: Q$ k) n5 f# y1 o  d/ }, x, C5 a& E4 C& x1 g8 G
乙酸乙酯容易水解,常温下有水存在时,也逐渐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添加微量的酸或碱能促进水解反应。乙酸乙酯的碱性水解与酸性水解最大的差别在于,碱性水解是不可逆的,也就是反应机制中可逆的进程与不可逆的进程。乙酸与乙醇发生可逆反应会生成乙酸乙酯。陈酒很好喝,就是因为酒中少量的乙酸与乙醇反应生成具有果香味的乙酸乙酯。

9 K* A. D+ D5 k  }) m醇解反应
5 u; a9 J5 t/ i$ i1 n8 F4 UCH3COOCH2CH3+CH3OH⇌CH3COOCH3+CH3CH2OH
9 f. z) Q+ T: W- R氨解反应. [" e: `7 w7 ~
NH3+C2H5OOCCH3=C2H5OH+CH3CONH2
5 ?: B+ ]! i2 }/ U7 V2 C$ y% u乙酰乙酸乙酯制备
8 ?, L+ p0 V8 I, x' n% q, W以无水乙酸乙酯和金属钠为原料,以过量的乙酸乙酯为溶剂,进行Claisen酯缩合而制备乙酰乙酸乙酯。' @1 Y% z& t% m( o
2CH3COOC2H5(NaOC2H5)→Na+ [CH3COCHCOOC2H5]-(HOAc)→CH3COCH2COOC2H5 +NaOAc [2]% P& D" e  _# `* P

( b' t# H- Y6 _9 p( O# s7 h4 @) I3 R% N

6 }4 f% N. l6 n1 U

主要用途


. i' q4 q: g: ~" F1.GB 2760-1996规定为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可少量用于玉兰、依兰、桂花、兔耳草花及花露水、果香型等香精作头香来提调新鲜果香之用,特别是用于香水香精中,有圆熟的效果。适用于樱桃、桃子、杏子、葡萄、草莓、悬钩子、香蕉、生梨、凤梨、柠檬、甜瓜等食用香精。酒用香精如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黄酒、白酒等亦用之。
, J' A( N, r8 n2.乙酸乙酯是应用最广的脂肪酸酯之一,是一种快干性溶剂,具有优异的溶解能力,是极好的工业溶剂,也可用于柱层析的洗脱剂。可用于硝酸纤维、乙基纤维、氯化橡胶和乙烯树脂、乙酸纤维素酯、纤维素乙酸丁酯和合成橡胶,也可用于复印机用液体硝基纤维墨水。可作粘接剂的溶剂、喷漆的稀释剂。乙酸乙酯是许多类树脂的高效溶剂,广泛应用于油墨、人造革生产中。用作分析试剂、色谱分析标准物质及溶剂。$ k; B6 h6 [3 n
3.在纺织工业中可用作清洗剂,在食品工业中可作为特殊改性酒精的香味萃取剂,还用作制药过程和有机酸的萃取剂。乙酸乙酯也是制造染料、药物和香料的原料。; J( J+ _& L2 h; G. Q& R! t
3.检定铋、金、铁、汞、氧化剂和铂。: ]2 W  G9 A8 p# V
4.分离糖类时作为校正温度计的标准物质。; R6 A6 ]6 O- H0 U, }# T: \: t& R
5.生化研究,蛋白质顺序分析。
9 Z5 |" I1 C, }6.环保、农药残留量分析。 [1] [7]9 w- r$ d( \7 V0 b
' D0 b: D4 h" k5 E( `
; O* D& i( w+ o+ _
! O8 O9 {% C* _/ c( w

2 L4 \  ~7 Q, {! d. |; c

生产技术

% ~: }" s* {5 }5 d4 t3 q$ Y
实验室制备' F) r; j+ }9 V4 }7 x/ i2 x
乙酸乙酯的制取: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加入碎瓷片以防暴沸),最后加乙酸, 然后加热(可以控制实验)。
! K1 |8 k) f( y! Q
! l6 O9 J1 X$ Q注:投料比大致为乙醇/乙酸(体积比)=1.6且作为催化剂硫酸的量一般只需乙醇的3%即可。
* `" r5 J8 C' o% V5 F4 @
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制乙酸乙酯的方程式:0 b" i# l6 D2 R' K" l4 E$ f" f9 s
反应方程式
3 v5 m; v+ N; ]. V; Z3 t
: r5 h9 }4 m* [6 R
  • 注意事项
    % h& h' `# h- }" @$ K" x/ {
1、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为了提高酯的产量,必须尽量使反应向有利于生成酯的方向进行。一般是使反应物酸和醇中的一种过量。在工业生产中,究竟使哪种过量为好,一般视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以及是否容易回收等具体情况而定。在实验室里一般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乙醇的质量分数要高,如能用无水乙醇代替质量分数为95%的乙醇效果会更好。催化作用使用的浓硫酸量很少,一般只要使硫酸的质量达到乙醇质量的3%就可完成催化作用,但为了能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应使浓硫酸的用量再稍多一些。& R% F/ x8 B- A+ m# I& @
2、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在保持在60℃~70℃之间,温度过高时会产生乙醚和亚硫酸或乙烯等杂质。液体加热至沸腾后,应改用小火加热。事先可在试管中加入几片碎瓷片,以防止液体暴沸。
/ u- @$ c2 ^1 _$ }2 z/ S3、导气管不要伸到Na2CO3溶液中去,防止由于加热不均匀,造成Na2CO3溶液倒吸入加热反应物的试管中。而且乙醇与乙酸极易溶于水,会造成倒吸。$ v; Y4 I; l! i# X
4、浓硫酸既作催化剂,又做吸水剂。- j' \+ Q8 x5 {  j/ x. D
5、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 e  ?- ~8 j; ~8 Q6 a* G0 ^⑴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冷凝酯蒸气,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利于分层),除出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溶解混合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醇。
* }$ J  h) k  @& x8 ^1 m⑵Na2CO3能跟挥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k0 [' c- R- a" R4 P( k
6、为有利于乙酸乙酯的生成,可采取以下措施:* c7 F1 t& B" Q9 N) l
⑴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 Z6 c& s: J3 a4 ~
⑵最好使用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同时采用乙醇过量的办法。3 a5 \" U4 d! m& [/ z0 w5 O
⑶起催化作用的浓硫酸的用量很小,但为了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浓硫酸的用量要稍多于乙醇的用量。
0 m2 H2 T: D% @6 v' L0 [⑷使用无机盐Na2CO3溶液吸收挥发出的乙酸。
, T  f% |5 p, W3 G3 ~7、用Na2CO3不能用碱(NaOH)的原因:虽然也能吸收乙酸和乙醇,但是碱会催化乙酸乙酯彻底水解,导致实验失败。 [3]
$ ^% E# E) o! a. m3 ~' ~
: t3 N* H) i, Q$ ]工业制备; i! l7 N* i  N. f% q+ i
  • 乙醛缩合法
    5 ^. K# l# ^% _9 i# \/ U/ H2 C
在乙醇铝催化剂作用下,在0-20℃时乙醛自动氧化缩合成乙酸乙酯,化学反应式如下:
. z9 N- M8 t( R7 }- z- K6 a) V2CH3CHO→ CH3COOC2H5: w# H: n. W2 g" c2 C; y
上述方法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日本等地已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装置,在生产成本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中间实验的基础上刚实现万吨级工业化,所以技术指标和国外水平还有差距。该法不存在大量水的共沸问题,容易得到纯度为99.5%以上的优级品。因而,与直接酯化法比,该法具有下列优点:反应条件温和、反应转化率和乙酸乙酯的收率高、原料成本低、经济效益明显,但该方法存在如下缺点:一是催化剂制备技术难度较大且在水中易被水解;二是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需要用温度较低的冰盐水冷却。 [4]
. B1 J1 C% O0 `$ L+ \: S: c% u
  • 乙醇氧化法
    6 e6 g0 @: j3 w9 v$ a8 ?$ H
从原料的来源和成本分析,以乙醇为原料的合成路线较合理、廉价。乙醇氧化法按其反应机理可分为两种双功能催化剂体系。
& ?  W% _  k0 D3 `氧气参与反应
4 [! Q7 v: _4 v! N; v采用Pd-Cu/分子筛催化剂,反应温度为150℃,乙醇被氧化为乙酸乙酯。其反应机制如下:  v# z6 J7 @# J( w/ k
C2H5OH+½O2→CH3CHO+H2O (Pd-Cu)1 X  Z4 v& X/ T! l
CH3CHO+½O2→CH3COOH (Pd-Cu)
- f- t+ }& v) B( d, y* |( xC2H5OH+CH3COOH→CH3COOC2H5+H2O (酸)7 n4 m# G# D# b1 [$ A( m, l+ ]
无氧气参与反应
1 i4 M" O7 C7 r+ X以Cu/ CoO/ ZnO/ Al2O3混合氧化物为催化剂,乙醇在碱中心上脱氢为乙醛,乙醛在水的参与下通过酸碱协同作用歧化为乙酸和乙醇,乙酸和乙醇再在酸中心上酯化为乙酸乙酯。其机理如下:- r6 f& d+ w! V- D# V4 S
C2H5OH→CH3CHO+H2(脱氢)
5 Y! z5 P( [" v4 G4 R; z% T2 g$ h2CH3CHO+H2O→C2H5OH+CH3COOH(歧化)0 y* q: l1 P; R: ^9 p, k6 \1 X
C2H5OH+CH3COOH→CH3COOC2H5+H2O (酯化) [5]% O5 a: e: M' o8 X- a# V
  • 乙烯加成法7 _, R# R) G2 |  g4 R" x) h
采用负载在二氧化硅等载体上的杂多酸金属盐或杂多酸为催化剂,乙酸和乙烯在反应温度为150℃ 、压力为1.0MPa 条件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 y$ e4 o# O5 M! k4 u$ ICH3COOH+C2H4→CH3COOC2H5(150℃.1.0Mpa)
4 f6 i" A. l0 O  _$ G: N( Q上述反应过程在多段管状反应器中进,在每段之间移走反应热以抑制副反应的发生。该反应乙酸的单程转化率为66%,以乙烯计乙酸乙酯的选择性94%。由于直接利用丰富的乙烯原料,因而能降低生产成本。许多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开发了该生产工艺,1998 年在印度尼西亚迈拉库地区采用日本昭和电工专利技术建成了50 kt /a 生产装置。 [6]
* o, j+ s4 q/ c9 s& G$ E& n% b6 [! ]/ x7 x" H0 L6 W4 v% m
, \! ^: Y2 w. }6 d0 x+ ?

) y# {: f. W9 v) F& u' l* [$ s

* H& g3 x( {* t8 B7 }

安全防护


% n5 U5 f5 @6 \8 v毒性
) N& z: O3 p* g: ]属低毒类。  A) @; U& I" @% P9 I
急性毒性:LD505620mg/kg(大鼠经口);4940mg/kg(兔经口);LC505760mg/m3,8小时(大鼠吸入);人吸入2000ppm×60分钟,严重毒性反应;人吸入800ppm,有病症;人吸入400ppm短时间,眼、鼻、喉有刺激。
! l6 l4 ]% |( A0 C( m* y+ _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豚鼠吸入2000ppm,或7.2g/m3的量,65次接触,无明显影响;兔吸入16000mg/m3×1小时/日×40日,贫血,白细胞增加,脏器水肿和脂肪变性 [1]+ j; `; L* X9 X  U7 J7 ~
毒性作用试验数据
编号
7 `3 {' i% v. u9 v  k
毒性类型
3 W4 H$ n2 T) Z/ ~: e' d
测试方法
# I' `, W4 o- x' D& q; m6 R. e
测试对象$ {; B* z/ a( Q: \( Y) j
使用剂量# S( z; V% ~. k1 J3 g. P
毒性作用
& U$ u4 X/ [/ Z4 a, u
1$ X5 `) W6 @2 `" x7 Z
急性毒性
# i* R8 N( B7 T
吸入& m( H2 m- U3 r( \. V7 N
人类! ]1 J5 W4 N  J! N' {8 {0 ]
400 ppm
4 q: r: P5 s4 t4 ^" Z/ f
嗅觉毒性——未报告0 j" D: C  F+ w' m6 n- [: i* h
眼毒性——结膜刺激
- E* t, Y! U9 Q2 Y% B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其他变化& Y) ]. Q6 {* U! ~: _
2: G6 V4 t% @0 ^; H% f! i
急性毒性4 O2 t( d: B0 @9 d
口服" P2 S6 d& S5 s8 i, z3 }
大鼠
0 u2 d) F  P/ y) A0 \' R
5620 mg/kg
# }: e6 V) B* o8 p: Q+ L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0 c( N) p# p2 m4 x# `  O
3, D& X( L, a* @1 B0 n- d$ ]* l
急性毒性
# t: P" n3 G2 @) F( x+ J
吸入
2 J  k' N& t5 L
大鼠
  V% G0 V1 F% Q$ f0 S9 e6 N8 X
200 gm/m3
' u8 {" E% Z; R% H
行为毒性——嗜睡6 M9 M9 {. U7 K6 _" \( _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急性肺水肿
% I9 {3 p8 P& J$ ^$ t胃肠道毒性——唾液腺的结构或功能发生变化
6 S. {% J5 p% @  W( j+ ?
4) ^/ N( L+ \9 K6 L) E( G2 l5 f
急性毒性
/ E( o6 T& m' z4 m/ P
皮下注射! @3 {9 @7 H/ k
大鼠
/ `% x( u! z- G
5 mg/kg$ J) G& h5 ^: j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7 @( ~* J9 |' H" W# V  |
5
) o( k" e' E) E: S9 V
急性毒性* ?" Z: }% C4 z* u' @: D
口服
5 Z/ F5 G8 M- X; D$ A
小鼠
0 T+ h- x3 n* E" t3 |$ ]. \
4100 mg/kg6 A6 h0 E" }" _
行为毒性——嗜睡- G5 R9 j+ }4 M( C3 |
行为毒性——运动行为发生变化5 S' {& g: C) o8 W
行为毒性——昏迷
& A9 g$ }5 t' c; t, t/ B
60 [  I8 }4 k5 `( l0 i7 F/ z. l
急性毒性
7 n0 C- _, b: ^$ w" a
吸入0 e1 F3 I  ]' U& S, y; j# u
小鼠
+ H7 E5 S# _/ N+ z. O3 t/ x' {7 C
45 gm/m3/2H
) @* B: u, B( ]: P. {2 i3 R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h- {& a7 \. e: E7 `
75 q2 d! L! G# A3 n- O
急性毒性: \$ h+ O/ a7 {
腹腔注射/ k: Z' ]; ~2 w9 j; d2 S
小鼠
- G- I& G1 j, v2 m& w% f' T
709 mg/kg
: `% T, `- Y1 E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8 S. F. X8 W0 E, i" R0 z- e% }, v
8
+ [/ h+ a0 C  h
急性毒性
; D9 f0 r# q" t7 f: V- |
吸入" K- a$ U& w, l
# f3 p5 d1 U# a: J9 g+ u/ {
61 gm/m3, U% ^2 ~4 d! v" k; H7 _8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H5 x' F' a" @) P
9% X% U( V% E- P7 Y1 f: R
急性毒性8 U5 X+ u1 \% W  Y  I% w
皮下注射& q' W+ Z) `# V6 R
$ N8 ~8 n! Q& d5 Q" O
3 mg/kg
. C3 R# g7 y  k) O
行为毒性——嗜睡, o+ G! I6 [5 T% U  O' M
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 X2 c3 N7 O0 M! b3 b( T) R, p7 h
血液毒性——其他变化1 m/ Q$ Q. a" P- z8 e
10
: w8 b) Q( A+ I5 J( J
急性毒性
" Z% @* \1 c9 U% o9 z
口服/ Z; H4 b, c) l! `% R8 C

9 |& k( z: U* y& ^
4935 mg/kg7 M3 n* K5 X/ W/ l*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i, l6 X( c! J
11( E: y1 Q$ k4 G$ }' P( i$ i" x% o
急性毒性4 F' K7 ~6 g4 s! u+ }  p3 N
皮肤表面5 l  m/ q. H& i, W/ x0 C7 H6 m* G+ M
: g. U$ |2 e0 o- U3 ^
>20 mL/kg0 D- c4 a. J, A( m' K* D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F. }3 X( j& K3 y8 C  Q; f7 D9 k
12
& ^4 o- @( p) {) E7 t
急性毒性8 Z% N/ P; P9 C/ D5 F
口服
( M8 z# J6 p+ f: h' Z5 m
豚鼠
8 ]2 e7 @; x6 D$ l
5500 mg/kg* ?( f' O7 b: j+ w* D
行为毒性——嗜睡
' Y! a! m* Z2 j行为毒性——运动行为发生变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z4 \+ |; ]4 Y. l
行为毒性——昏迷  |& x8 g% W5 m4 x2 ~
13) {1 Y. d( N/ ^9 R
急性毒性; k* `% M' @: V: W; W
皮下注射# J; X; E7 N& I2 l, V; h$ T
豚鼠  P/ E  U8 ?! u6 u
3 mg/kg
/ I. t$ @; [1 i- n
行为毒性——嗜睡
) c+ L  s' {; J& d6 I7 }- F  M
14$ F: n7 j7 K% \& {. l) |3 x% k6 B
慢性毒性8 H1 a0 X( f: f3 T
吸入
7 |4 V, _; C4 V5 E: ?2 O9 A( S
大鼠- _* f  c8 c, y+ Z, I
1500 ppm/90D-I" L) c" J- Z8 u
嗅觉毒性——嗅觉感觉发生变化/ k& [* L( c1 n3 q  G- y
嗅觉毒性——未报告
9 s1 O/ y9 g) f! }0 F1 w8 k
150 n  R5 F& p3 S; c
慢性毒性& {) |# p+ m6 y7 V
腹腔注射9 e5 l' l1 R- g" s- `  o% D. A2 I
大鼠0 R" z; F6 m8 T. _
8 mL/kg/8D-I4 O* V% D6 p5 e" L8 J; t
肝毒性——其他变化/ w* {2 t; C( u* ^7 K
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磷酸酶* V8 p! l0 N4 ^9 y
生化毒性——新陈代谢发生其他变化* ?6 G1 x  R/ h& h; V, r
16+ \2 r" L/ g# j
慢性毒性/ X, ^) Q8 M# {( B. z' N* _  f
吸入
! L2 Y6 y! e0 y- Z/ W3 d- E( n; t
2 }% {6 j8 p+ j/ Q- ?5 o
22 gm/m3/40M/4W-I( t& }, Q$ A4 I
行为毒性——共济失调# l! s- A! d" _% B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刺激呼吸道- Y$ v3 R" n: t2 t# a& z. N: A
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温下降
: [4 f* s9 o: x" e1 V% ?
17
' I2 U9 b& l/ H, X7 C0 J5 Y3 f, L
眼部毒性7 Q% j2 ~  C2 [- [& Q% T9 I
入眼. Y- r) y$ D; w7 D# r
人类& q  F' C  a# [, X: o
400 ppm+ N0 \6 M+ S1 P! J6 w' R4 v

  ~: H6 G1 m1 c
183 }) w$ r; }: ]
突变毒性' C& ?" h$ d& N8 G

7 a! c3 S! C6 I- }2 _  h: x. r, o
酿酒酵母' ^' v2 d6 m- o$ n* w" [
24400 ppm5 _2 h6 h2 M9 d- l# g  _. d

$ [0 n- ]2 e8 e1 ?6 U& \- p
19. N; Y, _* y# n5 l
突变毒性
. K% R! I. N: u! ]8 E
' f5 `' g, F/ a/ v) N$ K( B
仓鼠成纤维细胞
8 d3 T7 O$ @+ F( A8 a' u" G
9 gm/L5 ~, W' f8 v0 [- f1 V
  • 生态学数据/ P: J0 d/ t5 C
1、生态毒性
2 R0 N. p5 E! V  N8 S5 a; pLC50:230mg/L(96h)(黑头呆鱼
# y; h0 @- V3 S7 O! e9 `5 REC50:220mg/L(96h)(黑头呆鱼8 {1 ]( @5 U$ ~5 ]5 W
2、生物降解性0 L" @6 U( ^! z8 M; _. j
好氧生物降解性(h):24~168. l# J. k3 c+ J$ l* \: ]
厌氧生物降解性(h):24~6723
+ [7 r* D7 ~$ i; b3 @3、非生物降解性
% t6 ^3 R& {5 g/ A水中光氧化半衰期(h):24090~9.60×105
" X# z6 R) K% k* L- j: R8 ?9 _空气中光氧化半衰期(h):35.3~353, Z1 b, E2 X  m7 |1 R
一级水解半衰期(h):1.77×104
4 M3 c; j/ I2 O2 K  E: y' u- N' H( j; p储存运输1、本品属于一级易燃品,应贮于低温通风处,远离火种火源。4 j# y- J  z% p/ S8 T, k
2、采取措施,预防静电发生。装卸时,应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破损,防止静电积聚。
) w% f# `1 M2 b2 Q9 q+ L% V- W3、产品应贮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接照射,保持容器的密闭。应与氧化剂、酸碱类等分开存放,储区应备有泄露应急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1]/ ?. n4 {% H* g! k  e" `
4、工作场所应保持通风透气,操作人员应佩带好防护用品。 [8]  u+ e4 W! V  M1 @/ W

3 a( X5 G. W- U" H9 Q5 I; F' U安全措施危险特性
" K+ E; b( {1 Q2 m) Y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p9 p6 ~& d: X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o6 Q8 D5 G* m% K# r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气体检测管法/ r+ {; `# V) H
实验室监测方法: 无泵型采样气相色谱法(WS/T155-1999,作业场所空气)
1 Z  j* R/ \2 L) J蒸汽可能引起困倦和眩晕。长期接触可能引起皮肤干裂。 [8]
( r3 k2 \8 L) H/ y: \# q" z' p$ q+ j( W6 m; X# f5 L! |
紧急处理
8 _0 L0 g, l9 w3 z( D0 t$ n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S3 z, i" z9 C" h( M+ [误食: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T( a5 h. h, o9 T  L1 e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 F, J6 \7 {0 W2 T% j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 u4 w5 m" X# L9 s, c' M$ y8 i  r* a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 R4 g! V$ F5 A9 O3 K( e7 \+ p! H灭火注意事项:可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8]/ i1 V4 M9 F6 e. A
# J, `  n4 k4 ]  s) g7 T7 @
泄漏处理, c; [6 P# h6 G; ?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 i0 e+ L+ O! r) |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2 d- n/ [# e% t0 k) I- W% C  _1 N9 o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8]
9 v! ?, D" h8 y3 \0 l6 A/ m6 |9 o5 @* B/ k% D* e  w
配伍禁忌. t9 l6 L+ L2 D4 @' [8 G
乙酸乙酯与强氧化剂、强碱强酸和硝酸盐产生剧烈反应,可导致火灾或爆炸。本品与氯磺酸氢化锂铝、2-氯甲基呋喃,及四丁基氢氧化胺也起剧烈反应。 [8]  C3 P5 Z1 O$ c# @7 H

( s6 {/ [2 _# \- H' R报警检测
) z# G9 |, ]2 U( c* Q可燃气体浓度报警器用来检测可燃气体的泄露。当工业环境中有可燃气体泄露时,当可燃气体浓度报警器检测到气体浓度达到爆炸临界点时,可燃气体浓度报警器就会发出报警信号,以提醒现场工作人员采取安全措施,并驱动排风、切断、喷淋系统,防止发生爆炸、火灾、中毒事故,从而保障安全生产。 [8]
( d* M) i  x+ s/ ~; B1 c- Y7 `
& }: g: t4 L$ }4 D8 o8 q, Z管制信息
( Q: i( L: c+ P3 I6 G乙酸乙酯(夏季禁运)6 I. H! f' H; z, w' W0 i7 J" t
该品列入《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
# [$ _1 n( S, v+ [7 U6 T. |乙酸乙酯为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 A* B- S+ x9 W$ J$ _7 e% y* C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8]
8 f% |! D4 V7 F: s! V( J6 k5 {  K2 ^4 b1 i# o$ E0 M- k; S
安全说明书
3 o# m8 t* c' L& {& z  G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
7 R& R6 y) A( e) B: U乙酸乙酯低毒。 [1]! T5 V- b  r, T: U
  • 健康危害: 对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进行性麻醉作用,急性肺水肿,肝、肾损害。持续大量吸入,可致呼吸麻痹。误服者可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致敏作用,因血管神经障碍而致牙龈出血;可致湿疹样皮炎。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本品有时可致角膜混浊、继发性贫血、白细胞增多等。
  •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刺激性,具致敏性。
  •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8]
    & `# [. t6 T( }
; K+ \* D. A$ K3 x4 _

待增加


% U- C. t, Z  H& U7 G1 X9 x3 n' C6 X# d' x4 W
6 I$ o) C: j. \0 e, h% g8 R. {# j, C( f

* P. |0 [( r% s+ a+ D
& G$ }* |+ w4 _3 |

相关资料


- N( D' ?6 h  p/ O$ b1.乙酸乙酯  .化学品数据库[引用日期2013-12-05]
! \" l' D& W/ m; i4 ~$ F  P4 Q2.  林璇;谭昌会;尤秀丽.有机化学实验 第2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105-1067 h2 x2 Z0 f$ {3 g5 M1 X. e7 S
3.  秦浩正总主编;张长江分卷主编.中学生学习辞典 化学卷:世界图书上海出版公司,2012.09 第454页# _% B! ~3 t" j7 p% B! M" D' b$ K
4.  傅锦坤,郑荣辉,曾金龙.合成乙酸乙酯的方法及其催化剂[J]:福建化工,1997(2):1-4
2 i6 U' H* J9 d. B; v  T1 }" x5.  潘伟雄.乙酸乙酯-乙醇氧化法:石油化工, 1991, (5): 330-336.; K( z0 v2 `, v- j1 U
6.  李雄.乙酸乙酯-乙烯加成法: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2002, (1): 19-22.
2 B9 }3 L) Y+ T1 h# i$ {5 v5 ^9 @7.  边照阳著.QuEChERS技术及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39-407 b; z/ e: y5 t6 u
8.  关志宇主编.药物制剂辅料与包装材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01:第35页+ `$ i- d2 D7 A0 J$ L

补充内容


3 _% c7 @/ [5 U- p+ J: M8 P  R0 {
  i' `2 A7 l+ ?3 Q& E3 |

待增加

7 m5 s9 {% o4 g2 b  M1 r; o/ e
* h3 l9 W3 N& ?/ A- |8 Q
1 @2 a) T: d+ a2 f, m& D

本内容贡献者


) \$ e# H8 D. H! X9 o* c1 W
1 \/ Q! ?0 }7 {8 l( b# P

 

发表于 2021-2-4 11:16:06

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及信息存储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注意甄别主题及回复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内容及翻译仅供参考

当前内容由会员用户名 知识达人 发布!权益归其或其声明的所有人所有 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

本主题及回复中的网友及版主依个人意愿的点评互动、推荐、评分等,均不代表本站认可其内容或确认其权益归属,

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可联系我站举证删除,我站在线客服信息service@hcbbs.com 电话188-4091-1640 


          特别提示:

          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内容存储服务。

         禁止发布上传, 包括但不限于:不能公开传播或无传播权的出版物、无传播权的在行标准规范、涉密内容等
          不听劝告后果自负!造成平台或第三方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请遵守国家法规;不要散播涉爆类、涉黄毒赌类、涉及宗教、政治议题、谣言负面等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主题】高级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Deutsch 한국 사람 بالعربية TÜRKÇE português คนไทย Français Español العربية Persian

联系

0411-88254066

18840911640

(工作时间09:00-17:00)

其它时间请联【微信客服】

或 电子信箱信箱

service@hcbbs.com

微信群

先加微信

再说要入何种专业群

拉你入群  勿发广告

100多个海川专业微信群

还有QQ大群:7990017
申请时注明你的QQ号


 

关于我们  -  隐私协议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   -  个人会员  -   主题竞价   -   专家智库  -  服务市场    -  APP和微信   -  分类信息   -     -  在线计算  -  单位换算


不良信息举报 0411-88254066  举报中心       在线客服#微信号:  18840911640    电子信箱   service@hcbbs.com   【QQ客服】3153267246   


海川化工论坛网(hcbbs) @Discuz! X3  加载0.077290 second(s), 37 queries , Redis On. 劰载中...


辽公安备21100302203002号  | 辽ICP备17009251号  |  辽B2证-2017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