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五千万化工人社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1、从业企业之多。 曾经有一个朋友在去年初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大概进入电解水制氢设备制造的企业已经超过两百家,但以我了解和接触的范畴,包含企业、研究机构,不同的技术路径,实际上的情况是远远超过这个数。不要问我具体数据,我没精力统计,但绝对是事实,把我微信好友圈列出来就应该大于这个数。 2、进入这个环节的企业行业背景之广。 目前进入电解水行业的企业背景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如、原本就是做电解槽的企业以及供应链相关企业、能源电力属性的**背景企业(二网三油四小五大以及地方能源企业等)、化工属性的企业(尤其氯碱背景、煤化背景、炼化背景等)、再生能源产业链企业(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等)、钢铁类企业、燃料电池相关企业、气体公司、建筑相关类企业、其他类(包含房地产类、工程设计类企业)等等吧!尽管行业分类不是那么精准,但大概表达了几乎涵盖所有行业这么个意思。 3、竞相推出各种“新品”。 我们同行朋友交流这个行业的时候经常提到一个俗语,“下饺子”般的速度的电解槽下线仪式,如此形容略有夸张但较为形象。各种新品的推出导致没有一些亮点几乎是没有办法开发布会的,所以就有了各种大(单体产氢量大)、各种低(电耗低)、各种新(新,理解为前所未有的超越)。当然我们本着促进行业发展的角度并不排斥“新品”,但不是基于这种“新”是可远观不可现玩的艺术品、或者形式上存在的模型。基于此也衍生了各种发布会怪相,比如发布会发布很久也未见产品公开透明的面世、亦或是名过其实的产品、更甚至已经亩产两万斤的浮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