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手机微信,扫码同步

用户名登录

用户名,密码登录

搜索
北京广厦

[资源分享] 【海川开眼界】苏东坡居然是个管道工程师!!!!

[复制链接]
6.7K |38
阅读字号:

加入五千万化工人社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你知道吗?

360截图20190803142430609.webp

 

发表于 2019-8-3 14:33:14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2 收起 理由
关不上的窗_KEIQ + 2 发起议题

查看全部评分

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及信息存储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注意甄别主题及回复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内容及翻译仅供参考

当前内容由会员用户名 沙漠里的游鱼 发布!权益归其或其声明的所有人所有 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

本主题及回复中的网友及版主依个人意愿的点评互动、推荐、评分等,均不代表本站认可其内容或确认其权益归属,

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可联系我站举证删除,我站在线客服信息service@hcbbs.com 电话188-4091-1640 

沙漠里的游鱼楼主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访问IP广东省
巡回组(海友)  |  头衔:  【海川元老参与者】
已绑手机   ★发布悬赏→ 发布(0)  承接(0/0)   
苏学士巧用竹管 山泉水引进城内

1094年秋日的一天,蒲涧寺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便是名满天下的苏东坡苏学士。他是在被贬往惠州的路上,顺路到此一游的。我记得历史学者吴钩在他写的书中曾将苏东坡称为当时的“国民老公”,说上至太后,下至小家碧玉,无数人是他的粉丝。“国民老公”一词用得是否恰当,我不敢评说,但苏东坡在当时极受欢迎,却是事实。虽然他的仕途一波三折,显赫时官至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文化部长),被一贬再贬时穷得叮当响。可不管他到哪儿,都有一大堆人喜欢他,有些地方*员为了请他喝酒吃饭,甚至连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

苏东坡固然是少有的天才,但我觉得,不管在何样的处境下,他都能以幽默的态度享受生活,又时时抱着慈悯的心,才是受人喜欢的根本原因。就拿他到蒲涧寺一游来说吧,本来是在被贬赴任的路上,到了惠州住哪儿还没着落呢,可他仍悠然欣赏白云山美景,又兴冲冲与老和尚谈天说地,之后大笔一挥,留下“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的诗句,就飘然而去了。

如果你在蒲涧寺偶遇苏学士,那才是千古奇遇呢。不过,若你以为他在品茶谈天的时候,只是逸兴横飞,那就错了,他一边妙语如珠,一边却像科学家一样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山泉的位置与流量。要知道,他可是建成了多条“苏堤”的治水专家呀(当然,最有名的是杭州“苏堤”),你以为他的水利知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果然,他抵达惠州后,一封来自广州知州王古(字敏仲)的信就让他的敏锐观察派上了用场。王古在信中吐槽说,城内瘟疫流行,可城内深井多为富户所有,百姓只能勉强饮用珠江水(毕竟上山取水的人再多,也只是一部分人而已),缺乏清洁水源,瘟疫控制难上加难。

苏东坡是一个到哪儿都见不得百姓受苦的人,他想起在蒲涧寺附近的见闻,顿时有了灵感,于是回信建议王古在滴水岩下建个大石槽,用五根大竹管引水,然后一管管接续,直入城内,城内又建一个大石槽,用五根大竹管分引至各处。王古接信后,喜出望外,立刻着手实施。苏东坡又写了第二封信,建议施工时在每根竹管上钻一个小孔,塞上绿豆,然后用竹钉封上,这样一旦竹管堵塞,很容易就能查出具体的堵塞部位。你看,如此心思细密,不是工匠精神是什么?

就这样,在“苏王”二人的努力下,一千年前的广州人第一次喝上了自来水。遗憾的是,由于贬官的身份,苏东坡不能自由进出惠州,也就没机会来广州一睹这一壮观的工程,否则,以他的才情,还不知会写出怎样瑰丽惊人的诗句呢?(文/王月华 )

 

发表于 2019-8-3 14:38: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漠里的游鱼楼主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访问IP广东省
巡回组(海友)  |  头衔:  【海川元老参与者】
已绑手机   ★发布悬赏→ 发布(0)  承接(0/0)   
360截图20190803142313364.webp

 

发表于 2019-8-3 14:40: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人才

 

发表于 2019-8-3 14:44:24

点评

你猜东坡先生是不是读过这个 唐代诗人李群玉写过一首《引水行》,描写南方山区用竹筒把泉水接引至生活之地的技术及其景观意境: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李群玉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3 18:24
以前的诗人是工程师 现在的工程师有几个诗人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3 14: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漠里的游鱼楼主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访问IP广东省
巡回组(海友)  |  头衔:  【海川元老参与者】
已绑手机   ★发布悬赏→ 发布(0)  承接(0/0)   

以前的诗人是工程师

现在的工程师有几个诗人呢

 

发表于 2019-8-3 14:54:25

点评

诗人比较稀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3 15: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漠里的游鱼 发表于 2019-8-3 14:54
以前的诗人是工程师

现在的工程师有几个诗人呢

诗人比较稀缺

 

发表于 2019-8-3 15:19: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之前去浙江旅游,看到农户也是用竹子直接把山上的泉水直接引下来。是从这学习的啊。。

 

发表于 2019-8-3 15:55:52

点评

仅仅根据唐诗中的描写即可知,至晚在唐代,这种“连筒”引水设施就已经非常普及和发达。如杜甫《引水》一诗专咏白帝城的大型竹筒引水系统: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3 18:26
我猜东坡先生做的是类似的装置 [attachimg]1983140[/attachimg]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3 18:00
浙江山上都是毛竹, 刨开就是很好的管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3 17:52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2 收起 理由
关不上的窗_KEIQ + 2 积极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每根竹管上钻一个小孔,塞上绿豆,然后用竹钉封上"
----堪比现代管道检测技术。

 

发表于 2019-8-3 16:13:10

点评

就是这个,像不像现在的检漏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3 17:50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2 收起 理由
关不上的窗_KEIQ + 2 积极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漠里的游鱼楼主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访问IP广东省
巡回组(海友)  |  头衔:  【海川元老参与者】
已绑手机   ★发布悬赏→ 发布(0)  承接(0/0)   
智者明 发表于 2019-8-3 16:13
"每根竹管上钻一个小孔,塞上绿豆,然后用竹钉封上"
----堪比现代管道检测技术。

就是这个,像不像现在的检漏孔

 

发表于 2019-8-3 17:50: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漠里的游鱼楼主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访问IP广东省
巡回组(海友)  |  头衔:  【海川元老参与者】
已绑手机   ★发布悬赏→ 发布(0)  承接(0/0)   
Q18593917 发表于 2019-8-3 15:55
之前去浙江旅游,看到农户也是用竹子直接把山上的泉水直接引下来。是从这学习的啊。。

浙江山上都是毛竹,
刨开就是很好的管道

 

发表于 2019-8-3 17:52: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漠里的游鱼楼主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访问IP广东省
巡回组(海友)  |  头衔:  【海川元老参与者】
已绑手机   ★发布悬赏→ 发布(0)  承接(0/0)   
Q18593917 发表于 2019-8-3 15:55
之前去浙江旅游,看到农户也是用竹子直接把山上的泉水直接引下来。是从这学习的啊。。

我猜东坡先生做的是类似的装置

360截图20190803175429907.webp

 

发表于 2019-8-3 18:00:15

360截图20190803175612479.webp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3 收起 理由
关不上的窗_KEIQ + 3 积极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漠里的游鱼楼主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访问IP广东省
巡回组(海友)  |  头衔:  【海川元老参与者】
已绑手机   ★发布悬赏→ 发布(0)  承接(0/0)   

你猜东坡先生是不是读过这个

唐代诗人李群玉写过一首《引水行》,描写南方山区用竹筒把泉水接引至生活之地的技术及其景观意境: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李群玉描写了这样一幅场景:一条从深岭中引水的竹连筒被固定在山壁的半腰,下方便是山道,“竹龙”与山道相伴延伸,以致道上的行人久久听到头顶上的竹渠里水流奔淌的哗响,但闻水声而不见水影,是很奇妙的体验。
竹筒引泉是古人巧纱利用自然材料构筑的输供水技术,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串接在一起,连接成封闭性的水渠,形成规模或大或小的引水系统,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诗意风光。

 

发表于 2019-8-3 18:24: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漠里的游鱼楼主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访问IP广东省
巡回组(海友)  |  头衔:  【海川元老参与者】
已绑手机   ★发布悬赏→ 发布(0)  承接(0/0)   
Q18593917 发表于 2019-8-3 15:55
之前去浙江旅游,看到农户也是用竹子直接把山上的泉水直接引下来。是从这学习的啊。。

仅仅根据唐诗中的描写即可知,至晚在唐代,这种“连筒”引水设施就已经非常普及和发达。如杜甫《引水》一诗专咏白帝城的大型竹筒引水系统: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从诗中可以了解到,瞿塘峡两侧山石坚硬,无法打井,于是,人们就用无数的竹筒连接成长管,顺着地势蟠曲绵延,在白帝城的西侧形成一套竹制引水渠,将长江水引到城中

 

发表于 2019-8-3 18:26: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漠里的游鱼楼主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访问IP广东省
巡回组(海友)  |  头衔:  【海川元老参与者】
已绑手机   ★发布悬赏→ 发布(0)  承接(0/0)   
在元人王祯《东鲁王氏农书》中,这种设施的专业名称为“连筒”:“以竹通水也。凡所居相离水泉颇远,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内通其节,令本末相续,连延不断。阁(搁)之平地,或架越涧谷,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数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间。如药畦蔬圃,亦可供用,杜诗所谓‘连筒灌小园’。”把空竹筒节节相套,沿地面蜿蜒,或者用支架一路架设延伸,从泉源处一直布设到池塘、厨房、浴室、菜园等处,就形成了农业时代的“自来水系统”。一节节的青竹筒相联不断,看去宛如长长的龙身,所以古人也称连筒为“竹龙”, 王祯更在咏诗中戏呼其为“卧龙公”。

 

发表于 2019-8-3 18:38: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塞绿豆的工艺是啥样的,不怕时间长啦发芽吗

 

发表于 2019-8-3 21:14: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漠里的游鱼楼主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访问IP广东省
巡回组(海友)  |  头衔:  【海川元老参与者】
已绑手机   ★发布悬赏→ 发布(0)  承接(0/0)   
kareale88 发表于 2019-08-03 21:14
塞绿豆的工艺是啥样的,不怕时间长啦发芽吗
是不是也是一个定时器叻

 

发表于 2019-8-3 22:54: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帖最后由 altpage 于 2019-8-4 08:55 编辑

乐观、豁达、豪放却又务实就是苏东坡。在政z上苏东坡支持变法改革,又反对激进的不切实际的改革。因此穷此一生既不容于保守派,又和改革派不相容,被贬至惠州后又被贬至昌化,好不容易等到新皇即位大赦回朝任官,却又病死他乡,可谓一生坎坷却又毫不颓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发表于 2019-8-4 08:53:54

点评

这句听康震讲过,是借用了别人的句子 但是这个心情却是无人理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4 12:32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3 收起 理由
关不上的窗_KEIQ + 3 积极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漠里的游鱼楼主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访问IP广东省
巡回组(海友)  |  头衔:  【海川元老参与者】
已绑手机   ★发布悬赏→ 发布(0)  承接(0/0)   
altpage 发表于 2019-8-4 08:53
乐观、豁达、豪放却又务实就是苏东坡。在政z上苏东坡支持变法改革,又反对激进的不切实际的改革。因此穷此 ...

这句听康震讲过,是借用了别人的句子
但是这个心情却是无人理解

 

发表于 2019-8-4 12:32: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幸好有你VIP会员 VIP会员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访问IP广东省
海川顾问组(海友)  |  头衔:  【海川资深技术人员】
已绑手机   ★发布悬赏→ 发布(0)  承接(0/0)   
不一定是他首创,大城市的人,到了农村,有些东西也可以指点一二的,何况古时候的广州,属蛮夷之地吧?

 

发表于 2019-8-5 08:09:48

点评

广州在宋代以前,一直都是一个流放之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5 21: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漠里的游鱼楼主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访问IP广东省
巡回组(海友)  |  头衔:  【海川元老参与者】
已绑手机   ★发布悬赏→ 发布(0)  承接(0/0)   
幸好有你 发表于 2019-8-5 08:09
不一定是他首创,大城市的人,到了农村,有些东西也可以指点一二的,何况古时候的广州,属蛮夷之地吧?

广州在宋代以前,一直都是一个流放之地

 

发表于 2019-8-5 21:28: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主题】高级


          特别提示:

          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内容存储服务。

         禁止发布上传, 包括但不限于:不能公开传播或无传播权的出版物、无传播权的在行标准规范、涉密内容等
          不听劝告后果自负!造成平台或第三方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请遵守国家法规;不要散播涉爆类、涉黄毒赌类、涉及宗教、政治议题、谣言负面等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日本語 Deutsch 한국 사람 بالعربية TÜRKÇE português คนไทย Français Español العربية Persian

联系

0411-88254066

18840911640

(工作时间09:00-17:00)

其它时间请联【微信客服】

或 电子信箱信箱

service@hcbbs.com

微信群

先加微信

再说要入何种专业群

拉你入群  勿发广告

100多个海川专业微信群

还有QQ大群:7990017
申请时注明你的QQ号


 

关于我们  -  隐私协议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   -  个人会员  -   主题竞价   -   专家智库  -  服务市场    -  APP和微信   -  分类信息   -     -  在线计算  -  单位换算


不良信息举报 0411-88254066  举报中心       在线客服#微信号:  18840911640    电子信箱   service@hcbbs.com   【QQ客服】3153267246   


海川化工论坛网(hcbbs) @Discuz! X3  加载0.647039 second(s), 106 queries , Redis On. | 网站统计 |  劰载中...


辽公安备21100302203002号  | 辽ICP备17009251号  |  辽B2证-2017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