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化应该属于中石化,我虽然没在上海石化干过但10年前在同属中石化的茂石化乙烯部干了10年。你这个所谓“业内人士”我判断基本上就是一线员工,因为其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的和实际情况完全相反。当然也的确可能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 下面就一个个点的反驳,但说的是10年前情况,这10年有没有变化就不知道了,不过和旧同事交流基本上一些痛点都没变:
“第一:中石油下属的各炼油厂一线干活的越来越少,公司吃闲饭的管理人员越来越多,人浮于事,员工抱怨。” 一线干活的员工的确越来越少,但不是吃闲饭的管理人员越来越多,而是吃闲饭的一线员工越来越多。这导致一线的管理人员相当累,精神不注意或者一些工作重心没有放在安全上很容易出事。 上海石化成立于1993年,茂石化乙烯部成立于1992年,如果从成立的时间上看两家企业当时招人的人员素质比例应该是一样的,茂石化乙烯部当时技工类学校招了大量人员做为一线操作人员,也有从顶级的大学学府如清华、交大、天大也招了零星一些人,当然普通院校也有一批,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本事的要么升职要么离职,剩下的留下的要么能力不行要么进取心不行,而国有企业有一点非常不合理的就是不能辞退人,这也被很多一线员工拿捏的死死的,我再怎么差我就当个操作工了我不干活你还能将我怎么办?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油条就越油条,利用这一条规则可以优雅的吃一口好闲饭。这是导致吃闲饭的一线员工的制度方面原因,而一线的管理人员好歹是官了,哪怕再懒再搓干的不好是可以让你退回到一线当工人的,所以从思想根源上是吃不了闲饭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企业不断在深化减员改革。不过也确实当初国企各个岗位真的是人员臃肿,减员是没有错的,但减到最后就不管减员是否科学和是否符合事实了,反正是以行政命令是给您下了,原来一个岗位3个人的体制变成了2个岗位一个人,至于是否能安全生产你们自己就想办法了。一方面企业人员又越来越少,但产量、安全各方面要求却一年比一年高,这些重任你又无法压在越来越多的老油条员工身上,于是都基本压到了一线班长和管理人员头上,导致这些人基本上一人干多人的活。就拿我举例,当时当一线设备员的时候,除了要干设备技术分析,现场还有大量的检维修和技改技措要布置安排,在企业改革之初经常碰到的情况是现场检维修班组没人监护或者没有人落实安全措施,这个问题反馈到总经理那里,结果说怎么会没人呢,车间主任、设备员、工艺员、安全员这些都不是人啊?所以我平均每天有1/3是要当现场监护人的,工艺员有1/4时间要去现场确认流程的,不是这样安全施工基本是开展不下去的。到后来为了适应企业这种模式基本上都不讲理,管理人员晚上值班要求必须4小时查岗巡检一次,值班后第二天又不允许回家休息。周六日必须义务加班一天,最新口号是领导干部要给自己装上一台永动机。我离职的时候干到最后一天,不要说补休了,连年休假都几年没休了。
第二:机关处室为了规避自己的责任制定了很多的制度下放到班组让操作员承担,操作员苦不堪言。
实际情况倒也是这么回事,但这些制度大多数都是对的以及有益于保证安全的。这个说法的根源其实还是科学合理的定岗定员问题,只要定员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没有所谓的苦不堪言。并且也说了对于老油条来说可以利用体制的漏洞来拒绝,目前真正苦不堪言的是一线管理人员。
第三:一线职工和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对基层不合理的考核越来越多。
一线职工和管理人员的收入差的确是拉开了差距,但在我看来收入差距还拉的不够大,就是因为拉的不够大,如果不是冲着对自己未来的前途,还真的没几个愿意当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白天需要当监护,还要承受国企特有的开会传达文化,还要不断创新,晚上才有时间研究本职的技术的工作。如果管理人员真的说的这么香,为什么想从一线职工提拔班长或管理人员有1/3是拒绝的?
第四:对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忽视,安全管理本末倒置。
这一点倒说的比较对,但这个问题初步的根源还是管理人员太忙了,特别是国企这种需要一些额外的事情去提升领导的业绩的特殊体制来说,杂七杂八的事情分散了管理人员注意力,对于搞安全生产的,管理人员太忙是很危险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出现响水这么恶性的事件在特大国企里肯定是不会发生的,但偶发死个两三人的事故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刚才说的一些问题外其实背后真正还有个经济的逻辑在这里边,那就是对于像三大油这种国企,死那么一两个人赔点钱就行也不会造成企业灾难性的破产,当然也不会有人为此付出牢狱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