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五千万化工人社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一、效数的选择 效数增加可显著提高蒸汽利用率,但设备投资和操作复杂度随之上升。工业应用中,比较常见为三效和四效,以平衡节能收益与投资成本。对于高黏度或易结垢的废水,效数不宜超过4效,以避免结垢问题。 二、顺流与逆流的选择
1、顺流流程
特点:料液与蒸汽同向流动,靠压差自然输送,无需泵送。
优点:操作简单,生蒸汽消耗低(因后效闪蒸产生额外蒸汽)。
缺点:后效溶液浓度高、温度低,黏度增大导致传热系数下降,不适合高黏度或热敏性废水。
适用场景:低黏度、非热敏性废水(如某些化工废水)。
2、逆流流程
特点:料液与蒸汽反向流动,需泵送料液。
优点:各效溶液浓度与温度同步升高,黏度变化对传热影响小,适用于高黏度或腐蚀性随浓度增强的废水。
缺点:能耗较高(因需泵送),且无自蒸发,二次蒸汽量较少。
适用场景:高黏度、热敏性或腐蚀性废水(如制药废水、高盐废水)。
3、错流:结合顺流与逆流,适用于多组分分离,但热效率较低。
三、降膜与强制循环的选择
1、降膜蒸发器
优势:传热系数高,静液柱温差损失小,适用于低浓度废水。
局限:液膜分布不均易结垢,需化学防垢措施。
适用场景:清洁废水或需高效传热的场合。
2、强制循环蒸发器
优势:循环速度高,抗结垢能力强,适用于高盐度、高黏度或易结晶废水。
局限:能耗较高,传热系数低于降膜式。
适用场景:结垢倾向严重或需强制循环的场合。
对于复杂废水,可采用“前置降膜+强制循环”组合,兼顾效率与防垢。 四、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1、物料衡算
总蒸发量W=W1+W2+⋯+Wn,溶质守恒 F⋅w0=(F−W)⋅wn,需结合各效浓度分布计算。 通过迭代计算确定各效蒸发量与浓度,考虑废水中的难溶盐(如CaSO₄、CaCO₃)对浓缩倍数的影响。 2、热量衡算
以传热速率方程Q=K*A*ΔT 为核心,结合焓值计算各效蒸汽消耗量与传热面积。 需考虑温差分配、蒸汽压降及热损失,通过迭代计算优化各效参数。对于含挥发性溶质的废水,需修正热量衡算模型。 五、主要设备参数计算及材质选择
1、关键参数
蒸发面积:由热量衡算确定,需考虑传热系数与温差。
工作压力:各效压力逐级降低,末效真空度影响传热效率。
蒸发温差:为了保证传热的正常进行,每一效有效温差控制在6-15℃,需合理分配以优化热效率。对于易结垢废水,需适当增大温差以提高传热推动力。
2、材质选择
氯离子体系:一般低浓度可选双相不锈钢2507,高浓度部分选用钛材。
硫酸盐体系:双相不锈钢2205。
在进行材质选择时,需综合考虑废水性质、温度及压力,选择耐蚀、耐高温材质。对于含氟废水,需选用哈氏合金等特殊材质。 六、关键设备选型
1、适用性原则
根据废水特性(黏度、腐蚀性、热敏性)选择蒸发器类型(降膜/强制循环)。 结合工艺要求(如蒸发温度、压力)确定设备规格。对于含固体颗粒的废水,需选用耐磨材质。 2、经济性原则
综合设备投资、运行成本(蒸汽、电力)、维护费用,优化效数与流程。优先选择成熟技术,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3、可靠性原则
选择信誉好、质量可靠的厂家,确保设备长期稳定运行。 考虑设备可维护性,预留检修接口。对于关键设备(如部分转料泵、真空泵)需配置备用机组。 4、灵活性原则
设备需适应产能波动,预留工艺调整接口(如进料量、温度调节)。 考虑未来扩产需求,预留效数扩展空间。对于多效蒸发系统,需设计模块化结构以便于扩展。 七、防垢与防腐措施
1、防垢措施
控制进水指标,投加阻垢剂,增加冲洗管线预防结垢。 定期清洗设备,采用化学清洗(如酸洗)或机械清洗(如高压水枪)。 2、防腐措施
选用耐腐蚀材质(如钛材、双相不锈钢)。 涂覆防腐涂层(如环氧树脂、聚四氟乙烯)。 控制废水温度,避免高温腐蚀。 八、系统集成与优化
1、能量集成
利用多效蒸发产生的二次蒸汽预热进料废水,降低能耗。 配置热泵回收低温余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水集成
回收冷凝水作为锅炉补水或工艺用水,减少新鲜水消耗。 优化废水预处理工艺,减少蒸发系统负荷。 3、控制策略
采用DCS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运行,提高系统稳定性。 配置在线监测仪表(如密度计、压力变送器、液位计、流量计等),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 废水零排放多效蒸发设计需综合考量效数经济性、流程适应性、设备选型合理性、材质耐腐蚀性以及防垢防腐措施。通过物料与热量衡算优化参数,结合废水特性(如成分、黏度、腐蚀性)制定差异化方案,最终实现高效、节能、稳定的蒸发过程。同时,需注重系统集成与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确保废水零排放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