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化工人 [化海川流] 一键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海川百科 于 2021-1-29 14:28 编辑
! Z( I2 |9 ~' K0 ?- ]. o! ?- T8 B, y" G8 x- z u
简介
+ ~ B( |; W$ T* x0 \
乙炔,分子式C2H2,俗称风煤或电石气,是炔烃化合物中体积最小的一员,主要作工业用途,特别是烧焊金属方面。乙炔在室温下是一种无色、极易燃的气体。纯乙炔是无臭的,但工业用乙炔由于含有硫化氢、磷化氢等杂质,而有一股大蒜的气味。% \2 G! ^9 m0 R. I2 o& P- _' [" c$ v
: |; C0 f. z0 n/ f9 k# d" g0 Q' t! G g
发现简史
3 G5 \* X* p7 V% v9 Y7 D/ \1836年,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汉弗莱(Davy,HumPhry1778-1829)的堂弟,爱尔兰港口城市科克(Cork)皇家学院化学教授戴维·爱德蒙德(Davy,Edmund1785-1857)在加热木炭和碳酸钾以制取金属钾过程中,将残渣(碳化钾)投进水中,产生一种气体,发生爆炸,分析确定这一气体的化学组成是C、H(当时采用碳的原子量等于6计算),称它为“一种新的氢的二碳化物”。这是因为早在1825年他的同国化学家法拉第(Faraday,MIChael1791-1867)从加压的蒸馏鲸鱼油获得的气体(供当时欧洲人照明用)中也获得一种碳和氢的化合物,分析测定它的化学组成是C、H,命名它为“氢的二碳化物”。实际上法拉第发现的是苯,戴维·爱德蒙德发现的是乙炔。
, X( ^% \" S3 S+ F7 J. A3 d. \$ p4 }( g: Q3 s
物理性质- [" a+ b. R6 T5 [, o6 D
纯乙炔为无色芳香气味的易燃气体。 [2] 而电石制的乙炔因混有硫化氢H2S、磷化氢PH3、砷化氢而有毒,并且带有特殊的臭味。熔点(118.656kPa)-80.8℃,沸点-84℃,相对密度0.6208(-82/4℃),折射率1.00051,折光率1.0005(0℃),闪点(开杯)-17.78℃,自燃点305℃。在空气中爆炸极限2.3%-72.3%(vol)。在液态和固态下或在气态和一定压力下有猛烈爆炸的危险,受热、震动、电火花等因素都可以引发爆炸,因此不能在加压液化后贮存或运输。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丙同。在15℃和1.5MPa时,乙炔在丙同中的溶解度为237g/L,溶液是稳定的。乙炔分子模型+ ]. a* x8 {# d& {3 \/ B, R: p/ j& ~
因此,工业上是在装满石棉等多孔物质的钢瓶中,使多孔物质吸收丙同后将乙炔压入,以便贮存和运输。为了与其它气体区别,乙炔钢瓶的颜色一般为乳白色,橡胶气管一般为黑色,乙炔管道的螺纹一般为左旋螺纹(螺母上有径向的间断沟)。
* G+ A! c( n2 U$ v分子构型:直线型
" u* y8 Q$ _2 B- e: x0 d杂化类型:sp杂化中心原子孤电子对数:0通常计量单位:m3;mm3;cm3;% A; |* L8 T/ n1 S
密度:标准气压下1.17 kg/m3;在25摄氏度状况下,密度1.12 kg/m3。3 z6 k; ?7 f u, `, E5 P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1 k# r0 s, j* D; E! O
在乙炔气体分压等于101.325 kPa时,被一体积水所吸收的该气体体积(已折合成标准状况)
8 r5 J u/ \7 b6 b
6 O3 Q; [" s' Z. g化学性质% |/ }+ g* n/ a. g; x: A
乙炔(acetylene)最简单的炔烃,又称电石气。结构式H-C≡C-H,结构简式CH≡CH,最简式(又称实验式)CH,分子式 C2H2,乙炔中心C原子采用sp杂化。电子式 H:C┇┇C:H乙炔分子量 26.4 ,气体比重 0.91(kg/m3),火焰温度3150 ℃,热值12800(kcal/m3)在氧气中燃烧速度 7.5 ,纯乙炔在空气中燃烧2100度左右,在氧气中燃烧可达3600度。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起加成、氧化、聚合及金属取代等反应。
% @ Z) b( K6 R4 w氧化反应) n# m# o- V8 [, e% I
乙炔的燃烧a.可燃性:! j0 c% b0 d6 G' u* _( _: q
现象:火焰明亮、带浓烟,燃烧时火焰温度很高(>3000℃),用于气焊和气割。其火焰称为氧炔焰。
8 _) \0 n3 t. e& X4 t( Y6 kb.被KMnO4氧化:能使紫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E/ g& r0 t* w8 A0 d4 A
C₂H₂ + 2KMnO₄ + 3H₂SO₄=2CO₂+ K₂SO₄ + 2MnSO₄+4H₂O
g" |. _& ~0 ^加成反应/ w( @1 n! L5 H C' T: k* f4 }
可以跟Br₂、H₂、HX等多种物质发生加成反应。
& }5 H7 z3 R) V' j; W$ K1 ~& F现象:溴水褪色或Br₂的CCl₄溶液褪色
; ^/ T+ f, P0 A所以可用酸性KMnO₄溶液或溴水区别炔烃与烷烃。6 W7 o. g" }* N: N4 c- k0 d' L7 K1 Y
: w5 a3 J/ a6 y# {氯乙烯用于制聚氯乙烯
9 a' v3 f, j7 n2 v- S7 K7 R1 R1 D“聚合”反应% l2 z6 i2 z) }+ U: N5 g9 I1 v1 |
三个乙炔分子结合成一个苯分子:
- Y+ u9 L! @! O0 x' J: T" I由于乙炔与乙烯都是不饱和烃,所以化学性质基本相似。在适宜条件下,三分子乙炔能聚合成一分子苯。但苯的产量不高,副产物又多。如果利用钯等过渡金属的化合物作催化剂,乙炔和其他炔烃可以顺利地生成苯及其衍生物。7 O% |6 _1 d3 G& @1 L
在一定条件下,乙炔也能与烯烃一样,聚合成高聚物——聚乙炔。
' j8 B! K7 c+ H d在Ni(CN)2,80~120℃,1.5MPa条件下,4分子乙炔聚合主要生成环辛四烯。
5 B7 |" o. ^4 y2 D8 s: B; g
: `3 U s+ h, W( W0 k8 i金属取代反应(可用于乙炔的定性鉴定)6 b2 i- J4 H9 r$ }2 s
将乙炔通入溶有金属钠的液氨里有氢气放出。乙炔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白色乙炔银沉淀。
& r& ^- U! d H2 o2 _" U q D乙炔具有弱酸性,因为乙炔分子里碳氢键是以SP-S重叠而成的。碳氢里碳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比较大些,使得碳氢之间的电子云密度近碳的一边大得多,而使碳氢键产生极性,给出H+而表现出一定的酸性。(pKa=25)
2 C# w% P* A |. e将其通入硝酸银或氯化亚铜氨水溶液,立即生成白色乙炔银(AgC≡CAg)和棕红色乙炔亚铜(CuC≡CCu)沉淀,可用于乙炔的定性鉴定。这两种金属炔化物干燥时,受热或受到撞击容易发生爆炸,如反应完应用盐酸或硝酸处理,使之分解,以免发生危险。注意:乙炔在使用贮运中要避免与铜接触。6 q- R5 {# ?3 g* a7 A+ x2 Q1 U& e
酸碱反应9 J1 |6 i% `7 Q/ [+ Y& r
炔烃中C≡C的C是sp杂化,使得Csp-H的σ键的电子云更靠近碳原子,增强了C-H键极性使氢原子容易解离,显示“酸性”。连接在C≡C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相当活泼,易被金属取代,生成炔烃金属衍生物叫做炔化物。: E0 s7 s6 c7 y5 a/ y# N' l
CH≡CH + Na → CH≡CNa + 1/2H2(条件液氨)
" ^9 J2 c+ d( V& [3 f: m% F L' C% SCH≡CH + 2Na → CNa≡CNa + H2 (条件液氨,190℃~220℃)
X1 M2 A' P' S/ n YCH≡CH + NaNH2 → CH≡CNa + NH3# e$ O: X; R' |; g' f/ z9 e# o
CH≡CH + Cu2Cl2 (2AgCl)+2NH4OH → CCu≡CCu(CAg≡CAg)↓ + 2NH4Cl +2H2O(注意:只有在三键上含有氢原子时才会发生,用于鉴定端基炔RH≡CH)。" n- i5 [9 V: a% D
其他化学特性
' O. M7 c3 r. j7 v- G6 _2 Q乙炔与铜、银、水银等金属或其盐类长期接触时,会生成乙炔铜(Cu2C2)和乙炔银(Ag2C2)等爆炸性混合物,当受到摩擦、冲击时会发生爆炸。因此,凡供乙炔使用的器材都不能用银和含铜量70%以上的铜合金制造。3 L6 x, H8 m/ X$ [! \2 `
/ v. Y) J' ]6 p6 e3 K
监测方法
4 P5 H4 X# r) a- `+ D$ s& e1、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 X; d% p/ r- j
(1)气体检测管法。
t1 b5 Q8 ]; y! |) j(2)气体速测管。
3 ~* u- s* w/ }- U/ d Z- o& k0 g: w: K" |) J
2、实验室监测方法
5 [: Q3 A4 u6 {* |; e/ l
" |: i, w3 t. |) G7 r3、现场监测方法+ o" a1 j8 J1 ?" ?# Z7 e
(1)2M004乙炔气体传感器检测微量传感器。" S u F- ?# x
(2)K204乙炔模块检测乙炔泄露。
; E5 h. D4 o7 H5 y" @7 n0 d* F7 U- S, b- K+ ]4 C* k
" g" x: F; p# y, {8 F" X
注意事项& I, P' x; z! l$ o' w) X
操作4 b" q) j& f% R' o3 d7 O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0 v6 L1 n0 d& N2 a9 g4 X储存
( J# c& w9 g8 h* M乙炔的包装法通常是溶解在溶剂及多孔物中,装入钢瓶内。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 Q" B% {" i$ B; b6 n# L- s9 Z乙炔钢瓶
$ E; [0 z* [: f- A0 N" B2 y运输0 U' u1 G1 v* P# V" W) ~/ ?* |- |
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酸类、卤素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r% m! p9 h# d, g
. h7 J$ q2 _2 E0 D/ d0 L2 ~6 a废弃处理" X' g; Z0 U1 c+ W8 X/ @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和填埋。) i: L/ h4 L& K3 w/ z) ?, A
主要用途
# b8 l: L5 {7 j5 C乙炔可用以照明、焊接及切断金属(氧炔焰),也是制造乙醛、醋酸、苯、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的基本原料。
" h+ n; o: p ]乙炔燃烧时能产生高温,氧炔焰的温度可以达到3200℃左右,用于切割和焊接金属。供给适量空气,可以完全燃烧发出亮白光,在电灯未普及或没有电力的地方可以用做照明光源。乙炔化学性质活泼,能与许多试剂发生加成反应。在20世纪60年代前,乙炔是有机合成的最重要原料,现仍为重要原料之一。如与氯化氢、氢氰酸、乙酸加成,均可生成生产高聚物的原料。
( ~* q' i4 @$ p) w) ~乙炔在不同条件下,能发生不同的聚合作用,分别生成乙烯基乙炔或二乙烯基乙炔,前者与氯化氢加成可以得到制氯丁橡胶的原料2-氯-1,3-丁二烯。乙炔在400~500℃高温下,可以发生环状三聚合生成苯;以氰化镍Ni(CN)2为催化剂,在50℃和1.2~2MPa下,可以生成环辛四烯。
( w+ _1 x+ F$ ]- ~9 e0 _乙炔在高温下分解为碳和氢,由此可制备乙炔炭黑。一定条件下乙炔聚合生成苯,甲苯,二甲苯,,萘,蒽,苯乙烯,茚等芳烃。通过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可生成一系列极有价值的产品。例如乙炔二聚生成乙烯基乙炔,进而与氯化氢进行加成反应得到氯丁二烯;乙炔直接水合制取乙醛;乙炔与氯化氢进行加成反应而制取氯乙烯;乙炔与乙酸反应制得乙酸乙烯;乙炔与氰化氢反应制取丙烯腈;乙炔与氨反应生成甲基吡啶和2-甲基-5-乙基吡啶;乙炔与甲苯反应生成二甲苯基乙烯,进一步催化剂裂化生成三种**乙烯的异构体:乙炔与一分子甲醛缩合为丙炔醇,与二分子甲醛缩合为丁炔二醇;乙炔与丙同进行加成反应可制取甲基炔醇,进而反应生成异戊二烯;乙炔和一氧化碳及其他化合物(如水,醇,硫醇)等反应制取丙烯酸及其衍生物。
! r0 E3 p5 D3 H6 C" p/ p6 S* p- i1 @# [. c+ Q/ F% }# U9 c
生产技术
4 c+ ~+ q- [4 P2 J' [& _( w电石法
+ R+ L- f" n1 T" _, v由电石(碳化钙)与水作用制得。 [2]5 n! K- F" i0 b' v
实验室中常用电石跟水反应制取乙炔。与水的反应是相当激烈的,可用分液漏斗控制加水量以调节出气速度。也可以用饱和食盐水。
F7 B5 G2 G" F7 i4 I+ R# I原理:电石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乙炔。装置:烧瓶和分液漏斗(不能使用启普发生器)。烧瓶口要放棉花,以防止泡沫溢出。. H8 l. C, D8 Y& U
试剂:电石(CaC₂)和水。
, o5 h8 y% q) M/ v' k' B# q反应方程式:CaC₂+2H-OH→Ca(OH)₂+CH≡CH↑
6 L- C k6 c4 F0 ~7 _% K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 或向下排空气集气法(不常用)7 `/ p) I3 r; ?/ y, R
尾气处理:点燃9 Y6 w* O6 s: r9 W }& t
制备装置与氢气等气体类同。 ; B- [0 h/ ^0 }2 ?, ^1 c
天然气法% |/ o! a, ]. Z$ p7 b4 E! e2 X u
天然气制乙炔法
" {, g R9 |* j5 A) Y7 ^预热到600-650℃的原料天然气和氧进入多管式烧嘴板乙炔炉,在1500℃下,甲烷裂解制得8%左右的稀乙炔,再用N-甲基吡咯烷同提浓制得99%的乙炔成品。* @! h2 t; L- ~' |: _
; ]$ E+ r7 \( L; C- R
安全防护
* m8 l; y2 L, {( p6 K7 ]2 |
应急处置7 r2 \% K2 s# \+ p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B0 n1 k% Q5 c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带合适的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氧气含量与空气中氧含量一致或接近时)。* M+ s. ^! g! x+ Z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 v( a! S: e" `8 `) l: E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v) ]$ ^# N( |$ m, z9 G, N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 d2 G+ S7 v, N6 X! s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必须有人监护。
2 k* `; T6 Y$ u0 I8 D' B5 J- l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以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 o- G; h. l4 n; R! c$ c( B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 @) b" g% c! F) O9 t( }! F, S# Q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4 `) e# ^" \: ?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 F' f0 O+ } `, Y& j3 v) N) g% k9 f) ~, Q! K" C
应急医疗4 v4 c6 _: h* ^
诊断要点:
2 p) a) @; m# H( \ W! i(1)吸入一定浓度后有轻度头痛、头昏。; o: v+ Y# Y. m! e; D$ d
(2)吸入高浓度时先兴奋、多语、哭笑不安,继而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嗜睡。
5 V. p' O; F K(3)严重者昏迷。" \% @: j" ^& a8 e' _' S+ J
(4)乙炔急性毒性主要是因为高浓度时置换了空气中的氧,引起单纯性窒息作用,缺氧是主要致死原因。. F: C0 \2 q% l/ u/ i5 D
预防措施:5 }- [2 o8 H; x5 |8 d: G3 X" c
停止吸入,症状迅速消失。实际上,乙炔中毒者的症状部分由于混入的磷化氢、硫化氢和其他气体所致。应注意有否混合气体中毒,尤其是磷化氢中毒的可能性,以便及时抢救。& E; n, y1 ]2 x; N
4 ~* k0 _4 s% I" |; N: A/ a1 d
毒理学资料
0 p& Y- k# J* v" `* o急性毒性:
( P$ b0 f3 ~ z6 B8 u3 @" T纯乙炔属微毒类,具有弱麻醉和阻止细胞氧化的作用。高浓度时排挤空气中的氧,引起单纯性窒息作用。乙炔中常混有磷化氢、硫化氢等气体,故常伴有此类毒物的毒作用。人接触100 mg/m3能耐受30~60 min,20%引起明显缺氧,30%时共济失调,35%下5 min引起意识丧失,含10%乙炔的空气中5 h,有轻度中毒反应。
0 h! v2 q+ s9 E' ]* s0 B0 U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6 O4 Y3 ]+ _- d$ e动物长期吸入非致死性浓度该品,出现血红蛋白、网织细胞、淋巴细胞增加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尸检有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肝充血和脂肪浸润。
6 E% P t, {0 t7 U' O. e# m
待增加
* X8 |# B( E% E3 ]' O5 F/ s& N
5 ~4 S+ v) Q" O1 B6 m
5 G S }8 Y, c3 l# v
相关资料
( D: d- m& D& S! Y9 C( J9 o5 i# c C
补充内容
5 Q$ h* b7 D$ {
2 C5 O6 s4 s1 O+ g" H$ S
待增加
% K: t' N j W6 k; }
]5 l$ \" T. o0 ]/ b& R
本内容贡献者
- }" F0 b* s7 v# G- |% H" c0 l* P( a
( d4 U1 j/ |. x3 ^. `: V! t7 v( R1 G8 J- J# C0 J# v) V
( d# J+ }# I$ \$ k+ r @+ L
! C: l$ I* `. }# H/ Z8 Q
. q4 d& t9 l, i B
7 d& e& R! B! U3 j. W. r( E" |: S- G/ T
: s/ r! `" O9 P; |! J
* f1 p B! o$ L6 s6 Q- D! q
! F e, M: o D( Q) l) W% g- U( Z& l0 l1 s5 C, j
|
发表于 2021-1-28 14:4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