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化工人 [化海川流] 一键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谣言一 环保冲击实体经济 自环保高压态势形成以来,“环保冲击实体经济”的谣言甚嚣尘上。 近日,舍弗勒事更是将“环保冲击实体经济”的言论推向了高潮,结果卖萌不成反被打了脸。9月27日上午,环境保护部举行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崔书红对舍弗勒事件做了回应,否定了“抓环保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言论,强调加大环保倒逼力度,将劣币驱逐出去,净化市场环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这才是环保督查的应有之意。 一者,实体经济涵盖范围广,不仅包括生产型工业企业,还包括农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因此,实体经济与工业企业并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如果仅少数加工型工业企业被查处,就说实体经济受到冲击,这简直是杞人忧天、胡说八道! 再者,企业被依法查处并不等于让企业“关门打烊”,大多是给予经济处罚或者责令其停产整顿,而被关停的通常有两类:一类是牺牲环境利益赚取个人私利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是少数人员得利、外部环境遭殃、附近群众受害,最后**还要出钱实施环境治理,这样的企业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远不能抵扣对社会的危害;另一类是使用低端生产工艺,属于落后产能,环境污染严重,而且没有提质改造能力的企业,这类企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本来就该被淘汰出局。 环保在影响与驱逐“劣币经济”的同时,也在为壮大“良币经济”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 据报道,上半年,全国税务部门共组织税收收入70789 亿元(已扣减出口退税),同比增长8.9%。上半年我国第二、三产业税收收入均实现较快增长,反映出实体经济经营状况明显好转。狠抓环境保护绝非今年下半年才开始的,假如说“环保冲击实体经济”,岂不是与用统计数字支撑起来的实体经济向好的结论相矛盾? 谣言二 环保引发失业潮 环保风暴确实在初期给部分企业的员工造成了阶段性的失业,但问题只是暂时性的、一定范围的,是最终可以解决的,但谣言把这一影响无限放大了。有人说失业会影响民生,集中关停企业会造成大批失业,进而会形成社会问题,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这完全是危言耸听、动机不纯,这个逻辑的目的,无非是要把“失业”当做“人质”来阻挡和叫停环保风暴,让那些污染企业能够得以续命。 中国已经是GDP(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无论是国家经济实力还是居民财富水平,都完全过了以命换钱的阶段。治理污染不但不会减少就业,还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那些以就业做“人质”要挟叫停环保的逻辑,不但是荒唐的,也是可耻的。中国完全有能力也有财力治理好环保,每一个逃过处罚的污染企业都记录着时代的耻辱。 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某一产品的总需求是一定的,如果一家污染企业倒闭了,这个需求并不会随之消失,而一定会转移到环保型企业中。假定环保企业和污染企业的生产效率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污染企业生产全部产品需要多少员工,环保型企业生产等量产品也会需要同样多的员工,关停污染企业后,其员工都会在环保企业找到工作。关停污染企业会造成大量失业是个伪命题,最多只是出现阶段性的失业。 当然也要重现阶段性失业问题,解决好员工失业问题、正常生活保障问题、下岗员工再就业问题,甚至关停企业的债务处理以及社会稳定问题。为此,地方党委**必须加强宏观统筹,既要确保各类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又要避免“并发症”,防止“后遗症”,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成本,降低对民生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冲击。 谣言三 环保让中国重蹈南非经济衰退覆辙 有些人以“环保会使我们国家重蹈南非的覆辙”的言论抵抗环保,说到底还是想以制造舆论的手段逃避环保,制造这种言论的人往往是污染严重、技术落后、不思进取的企业主,环保型企业早就达标生产、正常运转了。 一段时间以来,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督查,不断有人炒作所谓的“环保停产影响经济发展”。对此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环保行动中受到冲击的,往往是那些靠牺牲“环境容量”才能盈利的企业。而以污染换取GDP的做法,不可持续,必须摒弃。 生态保护的红线是不可逾越的底线,经济发展不能成为污染环境的“免死金牌”。各地各部门在环保问题上一定要算长远账、整体账。且不说加强执法本身会培育出一个巨大的环保市场,也不说环境改善有助于减少全社会的健康支出,单在产业结构的升级方面,环保已经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一些高污染产能被淘汰,部分工业品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节能减排投入高、工艺先进的企业感慨迎来了春天。在区分先进和落后产能方面,环境影响是最公平的标尺。 近年来,从污染严重到“卫星上找不见”的程度,到拥有一张“兰州蓝”的城市名片,并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西部重工业城市兰州走出了一条铁腕治污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道路。2016年,兰州市生产总值达到2220亿元以上,是2011年的1.6倍,第三产业比重较2011年提高13.69个百分点。从发展数据上看,兰州并没有因铁腕治污而影响经济发展,反而大幅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2016年,兰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5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3.66倍和4.23倍。这说明,只要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执行坚决,大气污染治理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还淘汰了落产能。
谣言四 环保是运动风 自国家严抓环保以来,短短数年,人力、物力的投入空前之大。**“两山论”的核心指示雷霆万钧,足见整治决心之坚决;新环保法和环保税等法规的出台有理有据,足见整治办法之周全;全面覆盖的环保督查深入底层,足见整治力度之强大。这就说明了环保不但不是一阵风,还将实现常态化。 之所以出现这样得谣言,是因为地方和企业的思想意识不到位,心存侥幸,认为一场倏忽而至的运动风,认为捱一捱就过去了。进而就出现了有些地方对待中央督查虚与委蛇,敷衍塞责,未快速完成指标简单粗暴一刀切,甚至虚报和编造数据,弄虚作假、玩忽职守。 所以,不管是地方**还是企业都应该在思想上重视环保,要认清当下如疾风骤雨的环保行动是为未来环保常态化开了个头。山少爷认为在环保制度体系未成熟,地方**思想未统一,企业环保意识未形成之前,环保督查将持续维持高压态势。对于地方**,应付、懒政、敷衍、一刀切是失职,积极响应、公正执法方为正道;对于心存侥幸的企业,谎报不如实报,迟改不如早改,抗拒不如配合。环保常态化已然洞若明火,除了目前已经实施的一系列法规和行动,未来这一态势将继续维持。 谣言五 环保加剧产品价格上涨,扰乱市场 环保非但不会环保加剧产品价格上涨、扰乱市场,反而能保障各行各业健康发展。 关停污染企业是让污染企业死,而任由污染企业存在是让环保型企业死。环保型企业由于污染处理设备的投入,以及日常使用和维护的成本,其产品价格就会升高;而污染企业没有环保投入和成本,产品价格自然会低。在市场竞争中,由于环保成本产生的价格差异致使环保型企业反而处于劣势地位,甚至无法生存。 纵容一家污染企业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变成污染企业。如果环保型企业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就会逼着环保型企业向污染企业“学习”,即使已经安装了环保设施也不运行,而宁愿接受罚款。据钢铁行业协会测算,每生产一吨钢,环保设备运行成本为130—150元,在每吨钢平均利润仅有几块钱的市场行情下,不污染就没钱可赚,很多钢铁企业赚的就是污染钱。在一些行业中,关停环保设备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不但是一些小企业这样做,就连一些央企也无力抵抗这种“潜规则”。 污染企业的野蛮生长,导致整个产业的环保责任意识淡漠。据环保部消息,截至8月20日,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防治强化督查中,共现场检查企业40925家,发现问题企业22620个,督办突出问题9040个,问题企业占比达到55.3%。在京津冀这种公众环境意识最强,**对污染抓得最严的地区,污染问题尚且如此普遍,其他地区污染现象有多普遍,就可想而知。 环保风暴对于那些优秀的企业是一个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污染企业大批死掉,为环保型企业腾出了发展空间,降低了其竞争的惨烈程度,推动了产业升级的加速。哪些企业先过了这一关,建立起以新技术、新模式、新管理为主的竞争优势,哪些企业就会活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业健康、持久发展。 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着力淘汰造纸业行业中的小企业,推动产能向大企业集中,在全国率先完成提标改造和行业升级,水污染排放浓度和总量大幅度降低,行业整体盈利和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