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化工研究院始建于1965年,由全国24家科研院所内迁四川自贡组建而成,是原化工部直属科研院所。1999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2012年改制设立有限公司,2018年随中国昊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10余家科技型企业整体上市,现隶属于世界500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晨光院是中国最早从事化工新材料研制生产的骨干企业之一,主要从事有机氟、有机硅等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和经营,具有从萤石生产氟化氢(AHF)、二氟一氯甲烷(F22)等基础原料,到生产四氟乙烯、偏氟乙烯、全氟丙烯等含氟精细化学品,进一步合成氟树脂、氟橡胶及有机氟材料成型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1964年10月,筹建晨光化工厂,隶属化工部。晨光化工厂下设:晨光一厂、晨光二厂、晨光三厂和晨光一厂附属机修厂(1966年改称晨光四厂)。增设的晨光中学、晨光医院属晨光一厂管辖。
1970年4月,晨光化工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实行军事管制。同年9月,晨光一、二、三、四厂分别改称晨光一、二、三、四片。晨光职工医院、晨光中学仍用原名,属晨光化工厂管辖。
1973年4月,晨光化工总厂撤销军管。
1973年8月,晨光化工厂更名为晨光化工总厂,由四川省管辖。晨光一片改称晨光化工研究院。晨光二片、三片分别改称晨光二分厂、三分厂。晨光四片改称机修车间,1977年10月改称四分厂。1974年12月,成立晨光高分子制药厂,由晨光职工医院管辖。晨光职工医院、晨光中学名称和管辖权不变。
1979年2月,晨光化工总厂改称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直属化工部。撤销晨光化工研究院,其机构直属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1982年4月,该机构改称晨光化工研究院一分院。晨光二、三、四分厂、晨光医院、晨光中学、晨光高分子制药厂仍用原名。
1987年,一分院大部分迁成都,称“成都分院”,又称“成都有机硅应用研究技术服务中心”。未迁部分组建成“技术开发部”。
1991年5月,晨光二、三、四分厂更名为晨光二、三、四厂。
1996年4月,成都分院(有机硅中心)从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剥离。
1999年7月,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整体划归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即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
2012年6月改制为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1964年,化工部根据中央“备战”和“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计划把大城市、东南、东北边境地区的一批军工配套化工研究单位迁到内地,在西南地区建设一家配套齐全的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生产基地。这样既防备外来入侵,又能改变国家工业布局。10月,化学工业部张*副部长率规划建设工作组来川,调查研究,会同四川省制订四川化学工业三线建设规划,确定在四川新建和迁入为国防配套的化工项目和民用化工项目。
同月,化工部委派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常化知组织选点。常化知同北京化工研究院机动科负责人王**等人先后到当时的重庆市、宜宾地区、自贡市等实地踏勘后认为,宜宾地区富顺县的邓关公社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选址要求。10月15日,化工部在重庆召开会议,确认厂址选定在富顺的邓关公社,厂名为“晨光化工厂”。
当时,作为国家内迁重点项目,晨光化工厂在富顺的总投资达到3512万元。建筑面积亦为16万平方米(其中列入1965年的计划投资为740万元)。晨光化工厂最后由24家科研院所(厂)主体搬迁,化工部第八化工建设公司总包修建。1965月4月,晨光三厂、机修厂(今晨光四厂)破土动工。随即三厂、二厂开始修建厂房。1966年化工部批准由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职工医院部分人员和医疗器械搬迁,建立晨光化工厂职工医院(今晨光医院)。同年,化工部批准建设晨光中学,1967年开始招生。1970年,晨光化工厂结束搬迁任务。
晨光化工厂由四个分厂和附属的医院、学校等组成,鼎盛时期职工和家属达到上万人。
1970年晨光正式投产后成为我国一座新型化工高分子合成材料的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的重要基地,其许多产品都是与军工配套的尖端产品,在国防军事科研上广泛运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前导性作用。科研和开发产品广泛涉及当时我国化学工业新兴产业的几乎全部领域。其中,一分厂主要是研究开发新产品和领导机构,后来称一分院,又叫小院,在八十年代末期大部分搬到了成都市,改称有机硅研究中心,现为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主要承担科研任务,涉及有机硅、有机氟、工程塑料、核能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和高端产品的开发。
二厂占地面积最大,主要担负氟系列产品的开发、放大任务,如以聚四氟乙烯、氟橡胶为主的合成橡胶、与军工配套的有关氟的产品,有机硅、环氧树脂、透明材料、聚碳酸树脂产品等。
三厂则主要承担生产任务,涉及塑料加工,聚乙烯塑料生产,涤纶薄膜生产等,主要用于国防军事配套产品上,对在敌对势力森严包围中的我国增强对抗力量、巩固国防、发展现代化军事工业、遏制境外敌对势力的侵略野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分厂主要负责机械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