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操作人员捣固煤饼经验不足投产的新焦炉,所用的装煤工艺与顶装煤不同,新焦炉采用的是5.5捣固焦炉,装煤方式的由顶装煤改为侧装煤,具体是使用21锤微移式捣固锤进行操作,将煤饼捣实捣成饼状,推入炭化室进行炼焦。操作人员对捣固技术不熟练,不能及时掌握捣固要领,所以在捣固煤饼时,煤厢前部所给的煤料,因为捣固锤移动的原因,在捣固过程中要比中、后部的煤饼捣固的次数少,分析:前部煤饼的密度小,产生的膨胀压力相对较小,不能使煤粒间靠的更紧,煤料之间的粘结性低,形成的界面结合较弱,而导致成焦后,焦侧焦饼在摘门时,受到震动而坍塌。 2.焦炉炭化室底部与捣固装煤车托煤底板标高相差较多在焦炉投产初期,由于焦炉在切筑、烘炉和焦炉铁件安装均没有严格按规定要求进行,导致每一个炭化室底部的标高与相对应位置上捣固装煤车的托煤底板标高不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在一般情况下,炭化室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膨胀过程中,不能同步进行,个别炭化室的膨胀率小于标准膨胀率,使得在同一标高下捣固装煤车装煤时,因托煤底板与炭化室底部间距增大,往往煤饼在进入炭化室2-3米时,因为煤饼自身压力的作用下,托煤底板前部下沉。在煤饼2-3米处产生一道裂缝,裂缝有宽有窄,宽的达到70-80mm,在焦饼成熟后裂缝前端靠近炉门的焦炭在摘开门时,产生坍塌现象。 3.托煤底板与焦侧炉门之间的安全距离较大新设备在没有完全调试合格后就投入使用,使得捣固装煤车的托煤底板限位编码器频频出现故障,导致托煤底板超出行程而顶坏焦侧炉门,造成重大损失,为了降低此事故的发生率,将托煤底板前端与焦侧炉门之间的安全距离增加,目前为150mm。这样就造成煤饼在成焦过程中,所产生的膨胀压力作用在焦侧煤饼上,煤饼没有反作用力,使得焦侧lm左右的煤饼结焦时,互相粘结不牢,产生的里行气顺着松散的煤块间上升,导致此段煤饼之间的间隙相对增大。成焦后,焦炭松散,在摘门后发生塌焦现。 4.对焦炉铁件管理不重视焦炉铁件在安装完毕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需要对铁件全部进行调节,包括炉门、刀边弹簧的调整,炉门框钩头螺丝的调节及更换,以及炉柱弹簧和纵横拉条的调节。调节不及时,就会发生焦炉砌体膨胀不均匀,个别护炉铁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果是炉门刀边和炉门柜出现跑烟冒火现象,再加上上升管压力时高时低,不能稳定在正常的范围内,导致炭化室出现负压现象,从炉门和炉门框的缝隙吸进空气,使得焦侧炉头焦炭发生“化焦”现象,在摘门后也易造成塌焦现象。 5.炉温的控制焦炉刚投产,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焦炉炉温横排温度不均匀,均匀性达不到工艺的要求,尤其是在机、焦侧标准温度相同时,机侧炉头温度因为装煤敞开炉门时间较长,炉温下降较快,而导致机侧炉头温度偏低,为了使炉温达到均匀性,就要用增大煤气用量来提高火道的温度,而这种简单的提高炉温方法,将造成炉温整体升高,当焦侧边火道温度升高后,就会造成焦侧个别炉号发生塌焦现象。 6.配合煤的影响配合煤中的水分和细度的变化,均会造成捣固煤饼产生影星,使煤饼的稳定性降低,进而影响焦饼的稳定性,如果控制不好就会造成塌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