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储备开发与试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CCUS在国际上逐渐获得重视,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启动了CCUS专项研究计划,挪威更是在1996年建成全球首个碳捕集与专用封存商业项目——斯莱普内尔(Sleipner)项目,碳封存规模达到100万吨/年。
国际上对CCUS的逐步重视和成功实践,也促进了国内对CCUS的理解和认识。加之我国碳排放量快速上升、减排压力不断增加,CCUS逐渐被定位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减排储备技术。我国CCUS的发展由此进入了系统性研究和试验的阶段。
2003年,中国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一道,成立了全球碳收集领导人论坛(CSLF)部长级多边机制,旨在促进CCUS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同年,中国石油大庆油田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建成20万吨/年二氧化碳驱油示范项目,从徐深气田天然气净化厂分离二氧化碳并送往两个区块进行驱油试验。
2004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撰文阐述CO2地下储存的基本原理与可行性,并建议中国开展二氧化碳封存候选基地、碳捕集工艺、二氧化碳气体储存状态、监测技术、野外实验等研究。
同年,中国海油中联煤层气公司在山西沁水建成二氧化碳驱替煤层气试验项目,总计注入二氧化碳1,000吨。该项目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个CCUS相关的示范项目。
2005年,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在江苏东台建成10万吨/年CCUS全流程示范项目,从化工厂捕集二氧化碳并送往华东油气田多个区块进行驱油试验。
同年,IPCC发布《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特别报告,进一步肯定了CCUS在气候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明确提出,发展和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是我国在中期尺度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佳途径之一。
同年起,我国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支持的CCUS相关项目逐渐增加,到十一五期末达到40余项。
2008年,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建成我国第一个二氧化碳捕集与驱油示范项目,从长岭天然气处理厂分离二氧化碳,并送往大情字井油田驱油,二氧化碳注入规模为25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规模达到60万吨/年。
同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在正理庄高89块启动二氧化碳驱油先导试验。该试验累计注入41万吨CO2,换油率0.27吨油/吨CO2。华能集团在北京高碑店电厂建成我国第一个煤电烟气碳捕集示范项目,规模为3,000吨/年。
2009年,中国科技部部长在第三届CSLF部长会议上,提出重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用CCUS替代CCS的倡议。
同年,华能集团在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建成12万吨/年烟气CO2捕集装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装置之一。中国石化也在中原油田建成投运了二氧化碳埋存驱油示范工程,规模为50万吨/年。
2010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全国CO2地质储存潜力评估工作。结果表明, 我国盆地级储存潜力为22,583亿吨,陆域占32%、海域占68%,深部咸水层占95.6%、油气藏及深部不可采煤层占4.4%。
同年,中国石化在胜利油田建成4万吨/年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装置。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也在重庆合川双槐电厂建成1万吨/年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装置。
这一年,新奥集团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建成微藻固碳示范项目,将煤化工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后,制取生物柴油和生产饲料,处理量达到2万吨/年。
2011年,国务院发布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在火电行业开展碳捕集试验项目。国家科技部也首次发布中国CCUS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提出我国发展CCUS技术的目标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可行和经济可承受的技术选择。国家开始更加系统地支持CCUS技术研发。
同年,国家能源集团(原神华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成亚洲首个二氧化碳捕集与深部咸水层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该项目封存规模为10万吨/年,并在随后三年累计注入二氧化碳30万吨,同时开展了二氧化碳监测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