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手机微信,扫码同步

用户名登录

用户名,密码登录

搜索

↑ ★ → 加入海川企业会员 传播技术与品牌  

 品牌 
【活动】海川定制logo保温杯来了
【参与活动能免费获得】从本月起任何在“建设者”体系中,你的上月建设者分数......
企业会员 第二期招募【特惠】
特惠为 9999元/ 2 年 百万次传播 20241112 详询客服18840911640

[讨论帖] 我国石化工业优化发展趋势

[复制链接]
1.4K |1
我夲善良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川硕士  |  头衔:  TA未设置 
已绑手机   已实名  

加入千万化工人行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1.  我国石化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从2010 年开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和第二大石化产品生产国。2016 年我国炼油能力约为7.94×108t/a,全年原油加工量 为5.41×108t,炼油产能利用率不足70%,成品油产量为3.48×108t,成品油消费量为 3.15×108t,净出口进一步增至3356×104t,消费柴汽比进一步降至1.37,柴油过剩严重,成品油出口(尤其是柴油出口)将呈现常态化和规模化的特点。受益于大量煤制烯烃(CTO)、甲醇制烯烃(MTO)、丙烷脱氢(PDH)装置的建成投产,烯烃尤其是丙烯能力快速增长,2016年乙烯和丙烯产能分别为 2313×104t/a和 3396×104t/a,原料多元化率分别为 21.7% 和 38.4%,产量分别为 2126×104t和 2500×104t,当量自给率分别提高到了 53%和 77%。目前,国内多数石化产品产能过剩,但对二甲苯、乙二醇和苯乙烯等部分有机原料仍大量依赖进口,在高端及需要贴近市场提供技术服务的多元化、定制化领域,国内供给严重不足。近年,中东石化产品凭借价格优势,已经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得国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1.1.炼油1.1.1.      产能大幅增长,结构性过剩问题逐渐显现

近年我国炼油行业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原油加工能力为 5.48×108t/a,加工量为4.23×108t,三大类成品油产量 2.53×108t,表观消费量2.45×108t。2016 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 7.94×104t/a,独立炼厂为申请进口原油使用资质共淘汰落后产能2933×104t/a,产能结构有所优化。2016年原油加工量为 5.41×108t,燃 料型企业和燃料—化工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平均开工率为 71.3%,显著低于世界炼油平均水平(表-1)。 2016 年成品油净出口量达到 3356×104t,成品油出口(尤其是柴油出口)将呈现常态化和规模化的特点。

表-1  2010 年以来我国炼油工业运行情况(据 CPCIA 整理)

项目

2010年

2016年

2010—2016
年均增速(%)

一次加工能力(108t/a)

5.48

7.94

6.4

原油加工量(108t)

4.23

5.41

4.2

平均开工率(%)

77.2

68.1

成品油产量(108t)

2.53

3.48

5.5

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08t)

2.45

3.15

4.3


在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总体过剩的同时,还存在着炼油能力两极分化的问题。

一是先进产能仍显不足。2012 年全国炼油能力普查结果显示,单位能量因数能耗在8.5kg标油 /t·因数及以下的炼油企业仅有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等13家企业,总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仅为 14950×104t/a,占全国总能力的18.8%。

二是存在大量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落后产能,难以适应炼油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CPCIA)统计,截至 2016 年底,200×104t/a 以下炼油厂共有 68 座,总能力仅为 4781×104t/a,平均能力仅为70×104t/a,而大型炼厂也有一批落后的小装置。

三是炼化一体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24 家千万吨级炼厂中仅有 17 家实现了炼化一体化,炼化一体化企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23960×104t/a,占全国总能力的30.2%。


1.1.2.      成品油需求分化,产品结构调整压力较大

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成品油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消费柴汽比大幅降低,已由 2010 年的 2.18 降至 2015 年的 1.50,2016年柴汽比进一步降至 1.37。未来柴油消费增长将**慢于汽油, 成品油需求分化趋势更加明显,预计到 2020 年消费柴汽比将大幅下降到 1.1 以下,而生产柴汽比降至 1.18 左右,未来柴油资源过剩加剧、汽油转为紧平衡。由此对炼油产品结构、装置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降低生产柴汽比任务艰巨(表-2)。

表-2   我国成品油消费增长情况及预测

成品油需求

2010年

2016年

2020年

2010—2016

年均增速(%)

2016—2020

年均增速(%)

汽油(104t)

7158

11983

15300

8.97

6.3

煤油(104t)

1756

3026

4050

9.49

7.56

柴油(104t)

15600

16469

16500

0.91

0.05

成品油
合计(104t)

24515

31478

35850

4.25

3.3

柴汽比

2.18

1.37

1.08

注:数据依据《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数据快报》之进出口分册,2017 年第 1 期。

1.1.3.      未来炼油产能过剩形势依然严峻

2016 年国内成品油需求量为 3.15×108t,按照近年我国炼油行业成品油平均收率 62% 和合理开工率 80% 计算,合理配置炼油能力为 6.35×108t/a,现有燃料型及燃料—化工型企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7.59×108t/a, 过剩达1.24×108t/a。受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传统产业深度调整等因素影响,“十三五”期间我国成品油需求增速将放缓至 3%以下,预计2020年成品油需求将达到 3.65×108t。根据目前各炼油企业在建、拟建和规划项目情况测算,并考虑淘汰落后,预计2020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达到 8.8×108t/a 左右。按 照 62%的成品油收率和80%的开工率计算,2020年合理配置炼油能力为 7.36×108t/a,届时过剩能力仍在1.4×108t/a 左右,产能过剩形势依然严峻(表-3)。

表-3  “十三五”主要新增炼油能力
(据 CPCIA 整理)
序号
名称
规模(104t/a)
增量(104t/a)
1
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
惠州炼油分公司
1200 → 2200
1000
2
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
500 → 1000
500
3
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
1300
1300
4
中国石化中科炼化公司
1000
1000
5
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
1200 → 1500
300
6
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2000
2000
7
恒力石化(大连)炼化有限公司
2000
2000
8
盛虹石化( 连云港 ) 有限公司
1600
1600
9
其他项目
2500
“十三五”新增合计
12200

1.1.4.      成品油质量升级仍面临较大压力

为减少机动车排气污染,改善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有效治理雾mai,促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成品油质量升级继续加快,在“十三五”期间,2017年 起车用汽柴油均升级达到国Ⅴ标准,2019年起达到国ⅥA阶段标准。截至2016年底,我国国Ⅴ汽油和柴油产能分别增长到了11477×104t/a 和 15303×104t/a;目前仅有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等少数企业可以生产国Ⅵ标准的汽柴油,国ⅥA 汽油和柴油产能分别为 355×104t/a 和 280×104t/a。因此为满足成品油质量升级的需要,我国炼油行业还需进一步完善装置配套,提升加工水平。

1.1.5.      国内外竞争加剧,市场化前景更加复杂

国内炼油产能总体过剩,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近几年来炼油开工率呈现明显下降态势。2010—2016 年,原油加工量年均增幅仅为4.2%,全国炼厂开工率已由2010年的77.2% 降至2016年的71.3%,地方炼厂平均开工率更是不足40%。

替代燃料发展迅速,挤压了成品油市场空间。中国替代燃料呈现多元化趋势,逐渐形成了以天然气为主,电动车、甲醇、生物燃料及煤制油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预计“十三五”期间,电动车将快速发展,替代燃料占成品油消费比重将从目前的接近 6.5%上升至10.5%左右。全球炼油产能重心东移,中国成品油出口竞争加剧。近年来,跨国石油公司加快在油气资源国和新兴市场布局大型炼油项目,中东部分资源国和印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炼油产业,中国周边一些传统成品油进口国也在发展自己的炼油产业。中国成品油出口量大幅增加,将挤压传统成品油出口国的市场份额,未来东北亚成品油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国内企业将承受更多成本价格的压力。


1.2.烯烃1.2.1.      产能保持稳步增长,原料多元化步伐加快

进入“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和产业发展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我国烯烃行业竞争格局也发生转变,进入结构调整阶段,其突出特点是行业发展重心从单纯追求规模化发展向追求提升综合竞争力转变,生产和消费增速明显放缓,原料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升级成为主要发展趋势。

2016年我国乙烯能力增至 2304×104t/a,新增产能全部来自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产量达2171×104t,当量自给率增至52.5%;2016年我国丙烯能力增至 3339×104t,产量达2542×104t,当量自给率增至75.2%(表-4)。

表-4  2010 年和 2016 年我国烯烃供需情况
(据 CPCIA 整理)
产品
2010 年
2016 年
当量消费量(104t)
当量自给率
(%)
当量消费量(104t)
当量自给率
(%)
乙烯
2960
48.3
4135
52.5
丙烯
2150
62.8
3380
75.2

我国已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煤制烯烃产业化,在高油价条件下,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与石脑油蒸汽裂解工艺相比,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迅速,截至 2016年底,国内已有11套煤制烯烃、16套甲醇制烯烃、11套丙烷脱氢 ( 含2套混合脱氢 ) 装置投入产业化运营,合计总烯烃能力1759×104t/a,占到国内乙烯总能力的 21.7%、丙烯能力的38.4%。但自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断崖式下跌,使得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相对传统石脑油蒸汽裂解路线的成本优势显著下降。预计“十三五”期间,国际油价将主要在 45 ~70 美元/bbl 区间运行, 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仍有发展机会,但竞争优势不再明显,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发展。


1.2.2.      消费和需求增长速度逐步放缓

2010 年以来,由于经济增速下滑导致下游需求不旺,国内乙烯、丙烯需求增速明显放缓,2016 年国内乙烯、丙烯表观消费量分别约为 2335×104t和 2832×104t,考虑到下游产品的净进口,乙烯、丙烯当量消费量(国内产量 + 进口量 - 出口量 + 下游产品 净进口的折合)分别约为4135×104t和 3380×104t, 2010—2016 年期间国内乙烯、丙烯当量消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 5.7% 和 7.8%。

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对乙烯、丙烯下游产品需求增速将放缓。根据对乙烯、丙烯下游产业发展预测,预计 2020年国内乙烯当量需求量将增长到 4800×104t 左右,2016—2020年间年均需求增长率约为 3.8%;到 2020 年国内丙烯当量需求量将增长到3900×104t 左右,2016—2020年间年均需求增长率约为 3.6%(表-5)。

表-5   “十三五”烯烃市场需求预测(据 CPCIA 整理)

项目

2010年

2016年

2020年

2010—2016 年均增速(%)

2016—2020 年均增速(%)

乙烯当量消费量(104t)

2960

4135

4800

5.7

3.8

乙烯当量自给率(%)

48.3

52.5

60

丙烯当量消费量(104t)

2150

3380

3900

7.8

3.6

丙烯当量自给率(%)

62.8

75.2

90.3


1.2.3.      烯烃行业竞争逐渐加剧,竞争态势日益复杂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化产品市场之一,虽然国内烯烃当量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但是从世界范围看,竞争程度更加剧烈,竞争态势更加复杂,中国则是各生产商激烈争夺的主要市场。未来我国烯烃产业首先面临着中东、北美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又面临着欧美、日本、韩国等高端产品的竞争(表 6)。在我国行业内部,由于多元化原料烯烃生产的快速发展,不同原料路线烯烃生产的竞争态势也更加明显。

表-6   我国与中东、美国乙烯生产成本的对比

国家或地区

路线

原料价格水平

乙烯成本

(元 /t)

折美元

(美元 /t)

比例(%)

中国

甲醇制烯烃

甲醇  2700 元 /t

6440

1040

100

石脑油蒸汽裂解

原油  60 美元 /bbl

5140

830

79.8

煤制烯烃

煤炭  300 元 /t

4670

755

72.6

中东

乙烷裂解

乙烷  2 美元 /mmbtu

350

33.7

60% 乙烷裂解

乙烷  2 美元 /mmbtu,原油 60 美元 /bbl

518

49.8

美国

乙烷裂解

乙烷  0.5 美元 /gal

600

57.7

75% 乙烷裂解

乙烷  0.5 美元 /gal,原油 60 美元 /bbl

652

62.7

注:煤炭(热值 5500kcal/kg)、甲醇为含税价,乙烯成本不含税,乙烷  1gal=1.34kg;比例是以甲醇制烯烃为基准,其他路线成本跟甲醇制烯烃成本的比值。 表中数据由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NPCPI)测算整理。

目前,中东地区乙烯装置所用乙烷原料价格普遍为 2 美元 /mmbtu(百万英热单位)左右,折合约 100 美元 /t,据此推算其乙烯生产成本仅为 350 美元 /t 左右,为中国烯烃生产成本的34% ~ 46%。即使按照 60% 乙烷 +40% 石脑油计,其乙烯生产成本为 517 美元 /t,仍比我国低30% 以上,成本优势非常明显。近年来中东石化产品凭借价格优势,已经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2015年和 2016年,我国进口聚乙烯和乙二醇中超过50%来自中东地区。预计在2020 年之前,我国将面临中东低成本大宗石化产品进口的持续压力。中东地区产业快速发展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已逐步显现。


1.2.4.      国内石化产品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

我国部分基础石化产品(特别是以石油为原料的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2016 年乙烯(当量)、对二甲苯、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的自给率分别为 52.5%、43%、62.9%、34.6% 和60%。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石油短缺,用于生产乙烯、芳烃的石脑油资源供应紧缺;二是与中东、北美廉价的乙烷原料路线乙烯相比,石脑油路线成本高、竞争力弱;三是受近期石化产品整体市场低迷以及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大型石化项目建设进度延缓(表-7)。

表-7“十二五”期间我国有机原料的供需情况(据 NPCPI 测算整理)

序号

产品

2010 年

2015 年

消费量(104t)

当量自给率
(%)

消费量(104t)

当量自给率
(%)

1

乙二醇

918

28

1308

33

2

苯乙烯

702

48

934

60

3

环氧乙烷

99

100

225

100

4

丙烯酸

102

100

173

101

5

环氧丙烷

156

77

241

89

6

丙烯腈

153

71

196

80

7

正丁醇

114

45

152

86

8

异辛醇

110

58

141

81

9

苯酚

127

54

189

92

10

丙同

117

36

151

71

11

精对苯二甲酸

2074

68

3071

99

12

MDI

117

79

176

97

13

己内酰胺

112

44

209

89

14

苯酐

140

89

159

96

15

甲醇

2270

77

4548

88

16

冰醋酸

368

104

553

106

17

醋酸乙烯

162

85

164

97


高技术含量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国内自给率偏低,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特种橡胶、电子化学品等高端产品仍需大量进口。比如,聚碳酸酯近年国内缺口一直在100×104t 以上;聚酰亚胺、聚芳酯、全氟橡胶等位于“新材料金字塔”顶端的特种高端材料,国内生产长期处于空白。而部分化工新材料在技术来源获得突破后,产能迅猛增加,但由于所获技术属于国际低端水平,产品档次低,品种牌号少,只能满足低端市场需求,或者技术不成熟,运行不稳定,市场竞争力差,从而出现了国内自给率和装置开工率“双低”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有碳纤维、聚甲醛、聚四氟乙烯等。


1.3.对二甲苯1.3.1.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二甲苯(PX)总产能和平均规模逐年增长。2016年,我国共有 PX 生产企业17 家、装置 23 套,合计 PX产能达到 1368.7×104t/a,企业平均规模达到 80.5×104t/a,装置平均规模达到 59.5×104t/a,均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 PX 装置大型化趋势明显,新建 PX 装置规模均在 60×104t/a 以上,单套最大规模已达到 160×104t/a。

近年来由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以外的企业特别是部分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行业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行业集中度有所下降。2000—2016 年期间,国内 PX 生产企业从 7 家上升至17 家,前 4 位企业产能占比从 85.8% 下降至 30.7%; 目前非两大集团的PX 产能占总产能的 47.1%,较 2000 年有了较大增幅(表-8)。

表-8  近年来国内对二甲苯行业生产情况(据 CPCIA 整理)

项目

2000

2010

2014

2016

企业数量

7

13

16

17

产能(104t/a)

140

882

1203

1369

产量(104t/a)

130

775

880

912

企业平均产能(104t/a)

20

67.9

75.2

80.5

企业平均产量(104t/a)

18.6

59.6

55

59.5


1.3.2.      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但未来几年缺口将大幅缩小

2015 年, 我国对二甲苯产量为 912×104t,净进口量为1152.9×104t,表观 消费量约为2068×104t, 自给率仅为 44.3%。2016 年国内对二甲苯产量为 956×104t,较上年提高4.5%,但下游精对苯二甲酸(PTA)需求增长更快,PX 供需缺口继续扩大,2016年对二甲苯净进口量达到1230×104t,自给率将进一步下降到 43.7%。

近年来由于国内聚酯行业快速发展,大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 PTA 产能的释放,拉动了 PX 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2005—2016 年期间国内 PX 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速率高达18%,远高于乙烯、丙烯、苯等其他大宗基础有机原料;而同期受原料供应以及 PX 项目群体性事件频发等多重因素影响,产能、产量增长滞后,导致国内供需缺口从 2005 年的154.5×104t 大幅增长到 2016 年的1230×104t,2005—2016年期间年均增长速率高达20.5%,国内自给率从 2005 年的 59.1%下降到 2016年的 43.7%。

PX作为未来较长时间内国内少数缺口较大的有机化工产品之一,企业投资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且随着 PX 产业准入门槛的降低,未来只要有原料资源、与下游产业相匹配、进入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园区、能耗指标先进的装置都可能如期建成,届时 PX供需缺口将大幅度缩小。预计2020年国内 PX净进口量将缩小到 500×104t以下。


1.3.3.      原料结构优化空间依然较大,炼化一体化水平仍待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内炼油产能的持续增长,特别是一批千万吨级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实施,我国PX 原料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依然存在较大优化空间。国内许多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在油品—乙烯—芳烃生产之间的关系不能充分优化,油小化大,炼油能力及二次加工方案不能与下游乙烯、芳烃生产充分匹配,导致经常出现乙烯、芳烃争原料的现象,为了保障乙烯原料供应,国内芳烃原料经常供应不足,影响PX 装置开工率;另外,由于PX 生产装置的主要原料之一是重整装置生产的重整生成油,其也是重要的高辛烷值汽油添加组分,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大发展,汽油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更加大了PX 原料供应紧张程度。因此,应通过炼化一体化优化,适当扩大配套炼厂加工能力,优化装置配置并合理调整加工流程,根据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灵活安排芳烃—乙烯—汽油生产的关系,增强竞争力,实行炼化一体化企业利益总体最大化。同时,积极拓展凝析油、甲醇等其他原料的使用,同时结合柴油加氢裂化等新技术,逐步解决原料资源紧张的局势。


2.  石化工业结构优化建议2.1 坚持一体化、集约化发展,优化布局

统筹炼油能力发展与烯烃、PX项目建设,尽量依托现有企业,在少增或不增炼油能力的条件下新建、扩建乙烯和PX 装置,进一步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缓解油品区域过剩矛盾。

一是要推动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现有企业实施炼化一体化改造,建设中国石化九江石化芳烃项目、广西石化芳烃工程、海南炼化一体化改扩建工程、泉州石化一体化改扩建工程、镇海炼化一体化改扩建工程等。

二是要支持区域资源集约化、一体化,采取跨地区、 跨所有制和企业联合布局方式,集中分散的化工轻油和芳烃资源,布局大型乙烯和PX项目,建设中国化工(山东)百万吨乙烯工程、山东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芳烃项目、河北玖瑞化工芳烃工程等。


2.2.优化烯烃原料结构,降低原油消费增长,提升成本竞争力

我国烯烃工业优化原料结构主要立足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虑综合效益,成品油供应过剩,尤其是柴油过剩压力较大地区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可适度提高裂解装置原料中轻柴油比例。2016年我国裂解装置原料结构中,轻柴油占比约8%,若将轻柴油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5%,可化解炼油能力 900×104t/a。

二是深入挖掘传统石脑油蒸汽裂解制乙烯路线资源一体化利用潜力。通过优化炼化一体化方案,合理配置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原油加工能力和加工方案,优化全厂物料平衡,并充分考虑区域内油田、炼厂等其他渠道的资源统筹利用,尽量减少石脑油在乙烯原料中所占比例,加大轻质化原料和低品位原料如炼厂轻烃、油田轻烃、凝析油、各类回收气等的利用程度。

三是大力推广催化干气回收乙烯、裂解汽油回收苯乙烯等新技术,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品位,实现有限资源条件下的最优化利用。

四是积极布局海外轻质化原料资源,包括中东轻烃及凝析油、北美页岩气及其伴生乙烷、丙烷等,探索依托这些资源在国内或海外发展乙烷、轻烃裂解制乙烯、甲醇制烯烃或丙烷脱氢的可行性。


2.3.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催化柴油转化力度

目前,全国催化能力为2.32×108t/a左右,催化柴油产量约为3700×104t/a,这部分催化柴油硫含量高、十六烷值低、多环芳烃含量高,是制约柴油升级的主 要瓶颈。大力开发和应用催化柴油转化技术,不断提高催化柴油转化技术的效能,降低能耗和氢耗,将催化柴油组分转化为汽油组分和轻质芳烃,不但有利于柴油质量升级,而且可以降低柴汽比。


2.4.高端化发展,补国内市场消费短板

未来中国烯烃工业产品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是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具体而言:对于传统石脑油蒸汽裂解制乙烯装置,调整方向主要是利用国外乙烯原料轻质化带来的差异化发展机会,充分发挥液体原料(主要是石脑油)蒸汽裂解装置产品结构丰富的特色,走 C2、C3、C4烯烃及芳烃耦合发展路线,并挖掘 C4、 C5、C9 等副产品深度加工的增值潜力,将其转化为乙烯装置下游产业链综合发展优势,丰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实现与乙烷裂解、MTO、PDH 等路线的差异化竞争。同时在终端产品定位上,加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的比例, 探索高端化发展路线。通过产品结构多元化、高端化、差异化调整,以产品附加值提升弥补成本劣势,并进行差异化竞争。


2.5.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升级

通过制订炼油行业装置能耗、物耗、安全、环保、油品质量等方面的先进标准、准入标准和落后标准,并严格监督执行,引导行业转型升级。对于运行情况处于落后产能标准的炼油企业,建立产能淘汰和置换政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运行[2015]253 号),淘汰一批产品质量低劣、能耗高、资源利用不合理、安全隐患较大及环保不能达标的炼油装置,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结合“新常态”,优化项目建设方案和建设节奏,一些炼油企业已主动采取措施,取消了一些改、扩建项目,适当推迟了部分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在条件具备的基础上再适时启动。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兼并重组、关停并转等方式逐步化解产能过剩。

根据目前独立炼厂申请进口原油使用资质申报 情况,预计“十三五”期间还可淘汰落后炼油能力 3000×104t/a 以上。


2.6.适度放开成品油出口

随着国内炼油能力进一步增大,产能一直保持较高的过剩,今后成品油出口将是保持国内市场平衡的重要手段,中国的成品油出口量可能大幅提升,出口压力突出。同时,由于我国柴油消费增长缓慢,汽油需求增长仍然强劲,柴汽消费比下降,因此,在保证国内汽油供应的同时,柴油过剩倾向更为明确,预计柴油出口压力会更大。

为此,适度放开成品油出口贸易,在保障国内成品油需求的前提下,通过进出口调节供需结构,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尤其亚太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周边地区市场。


 

发表于 2017-7-5 09:12:24

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及信息存储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注意甄别主题及回复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当前内容由会员用户名 我夲善良 发布!权益归其或其声明的所有人所有 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

本主题及回复中的网友及版主依个人意愿的点评互动、推荐、评分等,均不代表本站认可其内容或确认其权益归属,

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可联系我站举证删除,我站在线客服信息service@hcbbs.com 电话188-4091-1640 

〃雨埖坧:VIP会员 VIP会员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川高二  |  头衔:  TA未设置 
已绑手机  
谢谢共享,扩展眼界

 

发表于 2017-7-5 22:14: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特别提示:

          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内容存储服务。

         禁止发布上传, 包括但不限于:不能公开传播或无传播权的出版物、无传播权的在行标准规范、涉密内容等
          不听劝告后果自负!造成平台或第三方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请遵守国家法规;不要散播涉爆类、涉黄毒赌类、涉及宗教、政治议题、谣言负面等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主题】高级

电话

0411-88254066

18840911640

(工作时间09:00-17:00)

其它时间请联【微信客服】或 电子信箱

信箱service@hcbbs.com


 

关于我们  -  隐私协议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   -  个人会员  -     -   专家智库  -  服务市场    -  APP和微信   -  分类信息   -     -  在线计算  -  单位换算


不良信息举报 0411-88254066  举报中心       在线客服#微信号:  18840911640    电子信箱   service@hcbbs.com   【QQ客服】3153267246   


海川化工论坛网(hcbbs) @Discuz! X3  0.056246 second(s), 40 queries , Redis On.


辽公安备21100302203002号  | 辽ICP备17009251号  |  辽B2证-2017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