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五千万化工人社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生产性粉尘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各种矿物细微颗粒的总称,又叫做矿井粉尘或矿尘。 1、生产性粉尘的分类 按照粉尘的组成划分: (1)煤尘:细微颗粒的煤炭粉尘。在我国将平均体积粒径小于等于1mm的煤炭颗粒叫做煤尘。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作业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粉尘状况时,将游离状态二氧化硅含量小于10%的煤炭颗粒定义为煤尘;而在评价作业人员接触呼吸性煤尘状况时,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小于5%的煤炭颗粒定义为煤尘。 (2)岩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大于10%的细微岩石颗粒,又叫做矽尘或硅尘。 (3)水泥粉尘:煤矿井上、下有些作业场所生产、使用水泥或水泥制品时产生的水泥粉尘。 (4)混合性粉尘:以上各种粉尘的混合物。在煤矿采掘工作面由于遇到半煤岩、煤层夹矸或在掘进工作面掘进与锚喷支护同时作业时,会产生岩、煤、水泥之间的各种组合的混合性粉尘。 按照粉尘的存在状态划分: (1)浮游矿尘:悬浮在矿井空气中的粉尘。 (2)沉积矿尘:尘粒在自重作用下,从空气中沉落下来堆积在巷道周壁和物体表面上的粉尘。 按照卫生学的观点划分: (1)全尘:飞扬、悬浮在矿井空气之中各种粒径粉尘的总和。 (2)呼吸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5μm,能够随着人的呼吸进入体内到达肺泡区,引起尘肺病的细微粉尘。 (3)非呼吸性粉尘:被人吸入呼吸系统的粉尘,有少部分进入肺泡区,其余大部分粉尘由于鼻、咽、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的拦截、阻留作用不能进入肺泡区。 2、粉尘的危害 粉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污染环境。煤矿生产引起的粉尘飞扬,不仅降低了生产场所的可见度,而且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劳动失常效率和操作安全。 (2)可使矿工患尘肺病。矿工长期在含粉尘浓度较高的环境中作业,吸入大量粉尘后,轻者能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可导致尘肺病。 (3)具有爆炸性的煤尘,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给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财产损失带来严重威胁。 (4)粉尘还会影响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加速机械设备的损坏,缩短其使用寿命。 3、粉尘的产生 为准确测定煤矿粉尘的浓度,有效地控制粉尘的产生,就必须了解和掌握煤矿粉尘的产生源。 (1)采煤工作面的产尘。采煤工作面的主要产尘工序有采煤机落煤、装煤、运煤、液压支架移架、运输转载、人工攉煤、放炮及放煤口放煤等。 (2)掘进工作面的产尘。掘进工作面的产尘工序主要有机械破岩(煤)、装岩、放炮、煤矸运输、转载及锚喷支护等。 (3)其他地点的产尘。巷道维修的锚喷现场、煤炭的装卸点等也都产生高浓度的粉尘,尤其是煤炭装卸处的瞬时粉尘浓度,有时甚至达到煤尘爆炸浓度界限,十分危险,应予以充分重视。 4、《煤矿安全规程》对粉尘浓度的有关规定 煤矿企业必须加强职业危害的防治与管理,做好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尘毒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总粉尘、呼吸性粉尘)浓度应符合表5-1的要求。 表5-1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标准 5、综合防尘措施 目前我国煤矿主要采取以风水为主的综合防尘技术措施,即一方面用水将粉尘湿润扑获;另一方面借助风流将粉尘排出井外,通常按矿井防尘措施的具体功能,可将其划分为四类: (1)减少煤尘产生量的措施。减少煤尘产生量的措施主要包括:煤层(体)注水、改进采掘机械结构及其运行参数、湿式凿岩、湿式打眼、爆破使用水炮泥、合理确定炮眼数目和装药量等。 (2)降尘措施。降尘措施主要包括各产尘地点的喷雾洒水、采掘机械内外高压喷雾、放炮前后喷雾、支架喷雾、装岩(煤)洒水、转载点喷雾洒水、除尘器除尘、巷道风流净化水幕等。 (3)通风除尘。通过上述两类措施所不能消除的粉尘要用矿井通风的方法排出井外。事实证明,矿井通风是除尘技术措施中最根本的措施之一。 (4)个体防护措施。井下各生产环节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后,作业地点的粉尘浓度仍然难以达到卫生标准,有些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甚至严重超标。所以个体防护是综合防尘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只是一项被动的防尘措施。个体防护的防尘用具主要包括:防尘面罩、防尘帽、防尘呼吸器、防尘口罩等,其目的是使佩带者既能呼吸洁净空气,又不影响正常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