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手机微信,扫码同步

用户名登录

用户名,密码登录

搜索

↑ ★ → 加入海川企业会员 传播技术与品牌  

 品牌 
第2批 建设者会员获得名单 !
建设者分数,连续2个月上榜前10..1次前5即可获奖
【公司会员 第二期招募】
二年百万次传播 详询客服18840911640

[讨论帖] 浅析我国润滑油现状与发展趋势

[复制链接]
13.4K |1
阅读字号:
我夲善良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后访问IP山东省
海川硕士  |  头衔:  TA暂未设置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悬赏大厅 发布(0)  承接(0/1)   

加入千万工业人行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润滑油按照用途分为工业润滑油和车用润滑油。润滑油一般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基础油是润滑油的主要成分,决定了润滑油的基本性质;添加剂可以弥补和改善基础油性能方面的不足,并赋予新性能,是润滑油的重要组成部分。润滑油作为石油产业的下游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较高的特点。一个国家的润滑油消费水平能够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程度、设备控制状况和生产效率。
1. 我国润滑油市场情况
1.1 润滑油市场发展进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润滑油的需求迅速增长。中国润滑油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1950~1992年,总体技术水平并没有实质性提升,工业润滑油以全损耗为主,车用润滑油还没有跟上国际质量体系,车用润滑油比例约占40%。中国润滑油第一阶段情况见表1。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放开了润滑油业务,而且基本未设任何技术和商务门槛,导致国际品牌大举进入,占据了高端有利市场,其结果是国际品牌稳居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国内公司为争夺市场,大量投入,争上项目,形成了大量不良债务,更加剧了国内企业的无序竞争,凸显了国际品牌的优势地位。整个行业的技术特点是两级分化,进口装备采用国际产品标准,国内装备普遍采用低档产品标准,以所谓小包装油为代表的国内中高档产品单品牌年消费不足5万t,而且主要是SE/SF和CC/CD,车用润滑油比例约占42%。中国润滑油第二阶段情况见表2

第三阶段(2000~2015年),这是中国润滑油行业大发展的阶段,首先得益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市场机会,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品牌竞争带来的技术进步和营销实践。主流汽油机油从SE/SF升级到SL/SM,部分使用SN/GF-5,而柴油机油跨过保持了几十年的CD,快速进入CH-4/CI-4的时代、很大部分使用CJ-4,车用润滑油总量超过了工业润滑油,达到约55%。中国润滑油第三阶段情况见表3。

2000年以来我国润滑油消费量增长约70%,年均增长速度约6.2%,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保持增长的市场之一。其中江苏、辽宁、新疆、山东和广东是2011年我国润滑油生产前五名的省份,这五大省份的市场份额占全国的61%,前十位省份的市场份额占全国的85%,市场供应的区域集中度较高。进入2012年,中国润滑油市场的格局正在悄然改变。中国润滑油行业在经历了十多年快速增长之后,于2011年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趋势,然而,总量增速虽放缓,市场竞争却更加激烈。
1.2 润滑油需求发展趋势
全球润滑油消费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城市化相关投资拉动的需求;二是消费相关拉动的需求。2008年,全球城市化进程过半,依靠城市化拉动的需求递减效应开始显现,而消费相关需求因技术的升级同样出现停滞,这两种效应叠加是未来全球润滑油市场需求持续萎缩或停滞的重要原因。此外,页岩气革命、新能源汽车、3D打印技术的发展都对润滑油远期市场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1.3 润滑油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未来经济的走势和经济驱动力是研究行业发展和需求变化的重要依据。工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引擎,在GDP中比重较高。但是由于我国制造业升级过程较为缓慢,未来工业总体走势稳中略降,产能过剩行业将逐步淡出。服务业目前正处于与工业并行的发展阶段,结构转换速度不断加快,增长空间巨大。未来服务业的比重将继续上升,作为主导产业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进入汽车普及期。民用汽车保有量2001年以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截止2015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1.7亿辆,约占世界汽车总量的15%。2001年以来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的变化情况[1]见图1。

2015年我国汽车销量2456万辆,是2001年的10倍,期间年均增速18%,未来2~3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年度增速仍将保持在两位数水平。2001年以来我国汽车销量变化情况见图2。



2014年润滑油市场需求量中工业油、商用车油和乘用车油所占比例见图3。2014年各润滑油品牌市场占有率中二大集团(中石化、中石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见图4。

2001~2011年,受益于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润滑油消费量也从2001年的350万t增长到2011年的691万t,几乎增长一倍。2012~2014年,润滑油年消费量徘徊在680万t左右,2015年消费量下滑至约630万t。消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增速放缓导致需求下降,以及油品质量提升、换油期延长等。2001年以来我国润滑油消费量变化情况

汽车润滑油所占比重的增长得益于新兴经济体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的逐渐回升;而导致工业用油和工艺用油所占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生产升级及技术进步对润滑油需求量的减少。2012年,福特等汽车公司已经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部分汽车零部件的制造,这开始为汽车公司降低成本做出了贡献。未来,3D打印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其他领域,这对工艺用油需求总量继续产生冲击。中国润滑油的市场预测见表4。



自1992年中国润滑油市场开放以来,民营、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国际公司三方的角力,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精彩纷呈。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润滑油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美国经验表明,城市化进程过半,重卡需求将呈现负增长,随后是保有量出现负增长。这一趋势已经在中国市场显现,重卡、工程机械陷入负增长,导致部分OEM企业陷入亏损,这倒逼更多OEM企业希望进入汽车后市场,通过掌控商用车和工程机械服务市场获利,润滑油企业与商用车、工程机械OEM之间的合作将成为大趋势。
工业用油产业升级加速进行,无论是按照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经验,还是按照发改委的要求,中国工业各个细分领域行业集中度都会出现迅速提升,低端市场将因无利可图而被迫退出市场,而高端需求自动胜出,并因行业龙头兼并重组战略的实施而获得进一步加强,未来工业用油客户群体数量将快速萎缩,单个客户需求量将激增,润滑油生产企业要更好地与这些大型企业集团合作,必须对经销渠道实施重建与改造,否则将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历史要求。
随着外部环境的潜在变化,润滑油将迎来新的时代。面对这些变化,润滑油各品牌的竞争不会结束,但简单竞争模式已告一阶段,新的竞争需要新的战略。要取得新的成功,需要关注4个方面:
(1)在宏观规模方面,润滑油消费将从快速增长到稳中有降,将跟随GDP结构趋向以及工业企业发展模式转变和个体消费追求节能等变化。
(2)在商业模式方面,成功的竞争者再不能过多寄希望于信息不对称和知名度溢价了,而要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
(3)在生产技术方面,基础油的基础地位再次确立,并将逐步走向II、III类油为主,I、IV类补充的新格局,稳定的供应和可靠的质量是保障润滑油发展的基础。针对机器润滑的特点,通过基础油、添加剂的配合实现与机器的良好匹配,保证排放、帮助节能,将是润滑油技术今后研发的重点。
(4)产品结构方面,车用油特别是其中的乘用车油仍将保持增长,而工业油和商用车油将出现稳中有降,追求大众化工业油已成为盈利能力的非主流思维,而工业油差异化的产品将成为提升品牌能力水准的重要考量,电动车、机器人和特殊轴承用油将是竞争的焦点。

2  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的市场情况
2.1  国内润滑油市场对基础油的需求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世界上各大润滑油基础油生产企业争相将我国润滑油基础油市场作为其未来重点发展的目标,目前国内润滑油基础油市场已经形成了国外跨国润滑油基础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公司和地方民营润滑油基础油企业相互竞争的格局,润滑油基础油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2005~2015年国内基础油供应情况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国有两大集团公司的基础油供应量在逐年减少,进口和其他来源的基础油供应量在逐年增加。未来几年,中国虽然还将有许多基础油装置计划改造或投产,但基础油供需缺口还将继续扩大,需要靠进口基础油来满足需求,也就是说基础油进口依存度将不断提高。国内某咨询机构调研的我国基础油近几年产量情。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基础油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到2017年,中国基础油消费量将达到740万t。2012~2016年我国润滑油基础油表观消费量见
鉴于国内基础油资源供应不足、外资调合厂自身需要等多方面的原因,到2016年,中国基础油仍存在供需缺口220万t,这一缺口将主要靠进口来满足。近几年我国基础油进口量一直较高.
2006年到2015年,两大集团的基础油产量从287万t降到190万t,2015年基础油装置的开工负荷率只有45%。除市场需求萎缩外,基础油产品质量升级换代慢,以及销售体制的管理不适应市场需求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进口基础油数量从2006年的108万t增加到2015年近220万t。
当前国内进口基础油的来源地主要有:新加坡、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其中新加坡占比达到27%,这主要得益于壳牌和美孚的稳定采购。从企业角度看,壳牌取代美孚成为最大的基础油采购商,年进口量达到25.6万t,美孚紧随其后,全年进口量21.3万t,排名3~10位的分别是东方能源、中国石化、中国石油、道达尔、嘉实多、中化国际、路路达及盛世华强等。

2.2  润滑油对基础油的需求
中国的燃油经济性水平远低于欧美,强调燃油经济性及延长换油期将成为润滑油质量升级的一项主要内容。从GF-2到GF-5规格,都包括燃料经济性试验,提高燃料经济性的目的是要减小油耗,这对油品的挥发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讲高黏度指数基础油具有低挥发性,因此控制基础油挥发性以满足目前和未来新规格要求,必须采用高黏度指数的Ⅱ和Ⅲ类基础油。
从润滑油产品对基础油品种的需求中可以看到,CF/CD/SE/SF内燃机油、船用油、HM液压油、CKC/CKD/CKE/GL-5/GL-4齿轮油等产品所需要的主要还是APIⅠ和Ⅱ类基础油。在工业油品方面,市场主要润滑油公司纷纷采用高等级的基础油,提升液压油、工业齿轮油、汽轮机油、压缩机油的产品质量,不断采用新的行业标准,或OEM标准,如满足低倾点、长寿命的产品,以便使产品质量上具有竞争优势,所需要的基础油则主要是Ⅱ、Ⅲ类基础油及合成油。产品规格的升级,产品差异化或性能的提升,对于APIⅡ、Ⅲ类基础油及合成油的需求比例在逐步加大。

2.3  国内外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
目前国内基础油产能的四分之三以上仍是延用传统的“老三套”工艺,即加工流程是在原油提炼过程中,经减压蒸馏等工艺,在分馏出汽、煤、柴油等轻组分后,减压馏分油再经同苯脱蜡、溶剂精制、白土精制等“老三套”工艺提炼出基础油。也有部分采用进口的加氢工艺,其中以雪佛龙(Chevron)公司的异构脱蜡技术(Iso-Dewaxing)为代表。
由于采用加氢法生产基础油具有质量好、收率高、操作灵活性大等优点,特别是用于生产调配大跨度润滑油的低黏度基础油、具有极低CCS黏度和低挥发度的APIⅡ类基础油,使加氢法生产技术发展很快。各大石油公司都开发了各自的加氢工艺,并实现了工业应用。在20世纪得到广泛工业应用的催化脱蜡技术由于技术自身的原因,除对于蜡含量较少的原料的加工具有优越性外,正在被新的更优越的异构脱蜡技术所代替。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异构脱蜡生产技术主要有:
(1)Chevron公司的润滑油异构脱蜡工艺(IDW技术);
(2)ExxonMobil公司的选择性脱蜡工艺(MSDW技术)、蜡异构化工艺(MWI技术);
(3)Shell公司的超高黏度指数生产技术(XHVI);
(4)日本三菱公司的“加氢裂化尾油-溶剂脱蜡”工艺;
(5)韩国SK公司的加氢裂化尾油异构脱蜡技术;
(6)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TL(基础油加氢改质)技术和RIW(润滑油异构脱蜡)技术;
(7)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以环烷基油为原料生产APIⅡ类150BS光亮油的高压加氢处理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用不同原料分别生产出API Ⅱ和Ⅲ类基础油,满足高档润滑油调和的要求。
此外,过去10年来GTL(天然气合成油)技术的进步将为开发其他新兴技术,如生物质制油或煤制油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一些国家如美国、巴西、中国和其他西欧国家都有大量生物质和煤炭,利用GTL平台技术,可以低投资成本,建立其他生态燃料和特种产品(润滑油、蜡和烯烃)生产能力[2]
GTL基础油的黏度指数(VI)从140到155不等,对于相同黏度等级的产品,可与Ⅳ类(PAO)相比拟,Ⅳ类(PAO)的黏度指数范围为120~140。GTL基础油的NOACK挥发度(通过ASTM D5800测定)低于10%,明显低于Ⅲ和Ⅳ类基础油。然而,GTL基础油的倾点更接近Ⅲ类油,这可以通过使用降凝添加剂予以解决。有利的是,GTL基础油对甲基丙烯酸酯基的降凝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
GTL基础油几乎不含硫、氮或芳烃化合物,具有很窄的烃类分布,并且具有极好的氧化稳定性和生物降解特性。其可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真菌)和藻类的作用而引起降解,即使被废弃也可被环境微生物分解。
除了高品质外,GTL基础油也具有良好的生产经济性。一些研究表明,成熟市场上取得的GTL生产成本可与Ⅰ、Ⅱ和Ⅲ类油相比拟,甚至更为重要的是,GTL的经济性比高黏度指数的Ⅲ类油更好。GTL基础油在汽车润滑油市场上可与Ⅲ类和Ⅳ类(PAO)相竞争。GTL基础油超越Ⅲ类油的性能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比Ⅲ类油有较低的挥发度;
(2)低的配方成本可使之从Ⅲ类油和Ⅳ类(PAO)竞争市场份额;
(3)GTL基础油为可工业润滑油市场提供环境友好的解决方案,这是由于其有生物降解性及不含硫、氮和芳烃化合物所致。
2010年10月12日召开的ICIS中东基础油和润滑油会议指出,将GTL与常规基础油加工相比,GTL基础油的出现预计将使全球基础油市场发生变化。

2.4  可生物降解润滑材料
可生物降解润滑材料亦称环境友好润滑剂,是一类生态型润滑剂。这类润滑剂既能满足机械设备的使用要求,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活性微生物(细菌等)分解为CO2和H2O,润滑剂及其耗损产物对生态环境不产生危害,或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所允许。几种基础油的生物降解性见表7。

矿物基润滑油在自然环境中可生物降解能力很差,在环境中积聚并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500万~1000万t石油基化学品进入生物圈,它们严重污染陆地、江河和湖泊,危害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研究表明,以合成酯和天然植物油为基础油的植物油基润滑剂,其生物降解率均在90%以上,而矿物油基润滑剂生物降解难度大,大部分生物降解率不大于40%。由于植物油基润滑剂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欧洲,植物油基润滑剂在润滑剂市场占有率由1997午的l%提高到2000年的10%。北欧一些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限制部分矿物润滑油的使用,以推广使用环境友好型润滑油。
可生物降解润滑剂最初用于舷外二冲程发动机油,后来发展到许多行业,如链锯油、液压油、机械加工润滑剂和食品加工机械用润滑剂等。
天然植物油、合成酯类油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能,是可生物降解润滑剂基础油的首选品种,另外合成烃、聚醇等其他一些品种也有作为可生物降解润滑剂基础油的潜力。
这些类型的基础油已经或正在经历不断地改进,以满足机械工况和环境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对可生物降解润滑剂基础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成酯、植物油和其他一些基础油如聚α-烯烃(PAO)、聚二醇等方面。
在基础油研究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对植物油分子改性以提高其抗氧化稳定性。植物油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键,尤其是含2~3个双键的亚油酸或亚麻酸组分,导致其氧化稳定性较差。目前,提高植物油稳定性的化学改性方法是将油中的大量C═C置换或打开,降低其碘值,增加饱和度。主要的化学方法有氢化、环氧化、酯化、酯交换、异构化等。其中环氧化反应条件温和,生成的环氧化物活性高,有利于进行进一步改性,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可运用基因改良技术提高植物油的油酸含量,从而提高其氧化稳定性。基因改良高油酸豆油的氧化稳定指数为192h,远远高于一般豆油的7h。经过化学修饰并加入抗氧化剂后,这种豆油的氧化稳定指数高达500h。采用ASTM D 2271方法测试1000h后,其黏度仅改变23%。基因改良豆油的这些优点可以使其经受260℃的高温,从而在制备过程中经受更苛刻的条件,扩大其使用范围。
相对而言,我国在绿色润滑剂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未出台有关使用可生物降解润滑剂的法律法规。但随着对环境友好润滑油重视程度的提高和需求的不断增加,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上海大学、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后勤工程学院等单位大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开展研究工作,但迄今为止国内尚无实际应用的绿色润滑剂产品,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油和添加剂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李久盛等对菜籽基础油的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不但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稳定性、抗腐蚀性和可生物降解性,能满足绿色润滑剂基础油的要求。在添加剂的研究方面,后勤工程学院等将在植物油分子中引入N、P等元素或把传统的含N、P的添加剂加入菜籽油中,发现能显著提高基础油的抗磨减摩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从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正日益活跃。
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今天,润滑油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己得到一些国家的高度重视,并立法加以保护。与此同时,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也需要可再生能源来替代目前的石油产品。因此,研究与开发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能替代传统矿物油的“绿色”润滑剂势在必行。

3  国内润滑油添加剂市场情况
3.1  国内润滑油添加剂市场概况
目前全球润滑油添加剂总生产能力达到约450万t/a,从添加剂的供应上看路博润(Lubrizol)、润英联(Infineum)、雪佛龙(Oronite)和雅富顿(Afion)四大添加剂专业公司控制了世界添加剂80%左右的市场份额[2],产品以复合剂为主,除黏指剂外一般不对外出售单剂产品,此外还有几家规模略小的添加剂公司,如Ciba、Vanderbih以及Rohmax等,主要以单剂生产为主。
中国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巨大的润滑油消费潜力拉动了润滑油添加剂的需求。在润滑油添加剂市场的竞争中,国外添加剂公司以其技术及经济性的优势抢占了中国高端添加剂市场。国内添加剂产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生产技术等方式的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虽然在单剂品种上与国外相当,但在质量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复合剂配方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中低档次,高端复合剂还是需要依赖进口。
目前国内市场中使用的复合剂产品实际的市场主体份额基本上被国外添加剂公司或其在国内的合资企业所占有,而国内合资公司主要以上海海润添加剂有限公司和兰州路博润兰炼添加剂有限公司为代表,都主要生产内燃机油复合剂,产品也主要面向合资的中方润滑油生产企业。国内的复合剂生产厂家主要有辽宁天合公司和无锡南方添加剂公司。
润滑油质量的快速升级与中国重化工业产业升级以及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是密不可分的。石油、化工、煤炭、钢铁等重化产业都在向集约化、大型化、节能化方面发展,也对润滑油供应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节能和环保方面的要求。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给整个润滑油行业同样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在过去的3年乘用车润滑油主流产品级别已由SE、SF、SG跃升为SH、SJ、SL、SM、SN,逐渐实现了与全球同步,润滑油质量升级给添加剂配方研究带来新课题。
3.2  提升燃油经济性给添加剂研发带来的挑战
汽车工业的发展使发动机油的用量大幅度提升,而节能环保要求的日渐苛刻,要求发动机油具有更高的燃油经济性,更为苛刻的硫、磷含量和更低的硫酸盐灰分,为此,添加剂应满足低硫酸盐灰分、低磷、低硫型的需求。
提升燃油经济性,延长换油期,提高Ⅱ、Ⅲ类基础油的用量对于添加剂在节能环保以及抗氧抗腐性能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提高Ⅱ、Ⅲ类基础油的用量对于添加剂相容性方面也有较大影响,未来添加剂的配方也会随之进行较大调整。
中国占据亚洲发动机油市场的50%,燃油经济性标准将成为汽油机油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预计将加快SN/GF-5的应用。在汽油机油的领域里,黏度向更低方向转移,发动机油的级别在不断提升。在柴油机油领域里,随着欧Ⅲ发动机数量的增长,CH-4和CI-4、CJ-4级别的油品需求会迅速上升。未来10年,柴油轿车将占有一定的份额,欧Ⅲ和欧Ⅳ的实施是HDDEO(重负荷柴油机油)未来五年转型的主要动力。

3.3  纳米抗磨添加剂的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深入研究,其在润滑领域的应用前景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纳米润滑油添加剂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纳米粒子润滑油添加剂能明显提高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已经成为润滑材料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利用各种方法制备出许多纳米润滑材料,以改善润滑效果。在纳米润滑材料的研究中,纳米金属铜的研究最为集中。研究发现纳米铜在不同载荷条件下都表现出较好的抗磨减摩性能。与基础润滑油650SN相比,添加纳米铜添加剂后,在490N高载荷下,可使摩擦因数减小29.1%,钢球磨斑直径减小27.4%。不过纳米粒子极易聚集成大颗粒,影响了纳米粒子在基础油的稳定分散性。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对纳米粒子表面进行化学修饰以增大其油溶性,常用的表面修饰剂有二烷基二硫代磷酸(HDDP)、油酸、二乙基六氧酸、硬脂酸、烷基磷酸酯、含氮有机化合物等。
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国外已研究多年,并有产品投放到中国市场,如美国的JB、加拿大的倍力、美国的APOLLO等。这些产品具有降低摩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噪音、修补金属表面等优点,主要应用于传动、有摩擦和高温的仪器设备。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的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已应用到“昆仑778”润滑油添加剂复合配方及相关的高档汽油机油中。实验表明,以0.1%的量添加到高档汽油机油中,可以降低摩擦31%,百公里油耗降低1.44%~3.69%。

4  中国润滑油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及环保和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未来润滑油将朝着更环保、更节能的趋势发展,润滑油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满足环保、节能要求的高档润滑油成为发展方向。为满足连续性、自动化、高精度工业设备对润滑油产品的可靠性、长寿命等特点的要求,应不断推出新一代的高效润滑油产品。
(2)环保型润滑油品种逐步增加。为满足越来越苛刻的环保法规,LPG/CNG燃料、乙醇汽油燃料、生物柴油等新型的燃料开始被广泛使用。为适应新型燃料发动机的需要,推出了性能优异的天然气、汽油双燃料发动机油、乙醇汽油发动机油、生物柴油发动机油等系列环保型产品。
(3)产品品种细分和性能差异化越来越明显。随着技术的发展,设备朝更精密、专项化发展的趋势也更明显,需要使用不同的润滑油品种,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
未来全球润滑油市场的机遇依然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市场竞争将陷入白热化,中国国内市场也逐步向成熟市场转化,整个市场将朝着专业化、规模化两个方向发展。同时在页岩气开采与使用、电动汽车、3D打印、智能运输、智能生产等很多全新领域也都存在着新机会。整体看,国际上持久的经济低迷正在酝酿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这对润滑油行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性能的润滑油产品以及智能化的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一定会在未来润滑油市场上占有一x i之地。

参考文献
[1]孔劲媛,王昭,张蕾等.我国润滑油暨基础油市场现状与发展预测[J].润滑油,2016,31(5):2-4.
[2]钱伯章.润滑油和基础油生产与市场[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14,171

 

发表于 2017-9-14 14:26:56

评分

参与人数 1财富 +5 收起 理由
liuquan1100 + 5 发起议题

查看全部评分

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及信息存储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注意甄别主题及回复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当前内容由会员用户名 我夲善良 发布!权益归其或其声明的所有人所有 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

本主题及回复中的网友及版主依个人意愿的点评互动、推荐、评分等,均不代表本站认可其内容或确认其权益归属,

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可联系我站举证删除,我站在线客服信息service@hcbbs.com 电话188-4091-1640 


          特别提示:

          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内容存储服务。

         禁止发布上传, 包括但不限于:不能公开传播或无传播权的出版物、无传播权的在行标准规范、涉密内容等
          不听劝告后果自负!造成平台或第三方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请遵守国家法规;不要散播涉爆类、涉黄毒赌类、涉及宗教、政治议题、谣言负面等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主题】高级

电话

0411-88254066

18840911640

(工作时间09:00-17:00)

其它时间请联【微信客服】或 电子信箱

信箱service@hcbbs.com


 

关于我们  -  隐私协议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   -  个人会员  -     -   专家智库  -  服务市场    -  APP和微信   -  分类信息   -     -  在线计算  -  单位换算


不良信息举报 0411-88254066  举报中心       在线客服#微信号:  18840911640    电子信箱   service@hcbbs.com   【QQ客服】3153267246   


海川化工论坛网(hcbbs) @Discuz! X3  0.055783 second(s), 43 queries , Redis On.


辽公安备21100302203002号  | 辽ICP备17009251号  |  辽B2证-2017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