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五千万化工人社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wangxineng 于 2023-1-7 17:11 编辑
安全管理中的“经”与“权”
经与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经是指经典、制度、规范、原则;权是指权变、因时、因地制宜。即所谓原则性与灵活性,按制度办事与变通处理。显然这是一对矛盾,古人是怎么将二者对立统一的呢? 先讲一个小故事,孟子主张“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有人给他出了一个难题“嫂溺援之以手乎?”嫂嫂落水了,你出手去拉她,就男女授受不亲了,违反了礼制。不出手拉她显然又违背了,孔孟主张的仁爱。孟子的回答是“嫂溺不援之以手,豺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古人是主张变通处理问题的,一味的遵循经典,强调制度,机械刻板的办事那是书呆子。古时候有个书呆子和一女子约定晚上在一桥下相会,没想到这天,河里发起了大水很快将桥淹没了,书呆子心想,既然我和她约定在桥下相会,我就一定要信守承诺,结果被活活淹死了。不懂权变害死人啊。 在安全管理中,我们常常强调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制度办事!宁可听严格管理的骂声,不愿事故后的哭声。宁可将安全措施做过,不可缺失一项。安全管理中需不需要权变呢?你是否看过一些可笑的现象?在一个空旷的工地上,不足一人深的基坑里作业,作业人员拴上了生命线,坑外准备了空气呼吸器。去一个一米深的阀门井关闭阀门,十分钟可以搞定的事情,按照受限空间作业,又开票、又分析、又准备安全措施.......结果弄了几个小时。打开一根普通水管检修作业,按管线打开高危作业,签票,加装盲板,一番折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搞得生产检维修作业效率低下。对于这些低风险的作业是否可以简化流程、简化手续灵活处理呢? 古人在处理权变的时候是有原则和智慧的,一味的强调灵活性,制度就会失去严肃性和权威性。古人强调权变的前提是“善”,出发点必须是善意的、好的,不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权欲,对制度进行灵活处理。其次是,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结果,否则就是好心办坏事。 安全管理制度太严格,推行起来难度就大、效率低,并且容易导致相关人员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是否可以灵活处理呢?我也咨询过相关专家,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前提是基于风险的判断,对于一些低风险、风险可控的作业,是可以灵活处理,简化手续的。
你认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