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五千万化工人社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生职业中毒事故后,中毒人员怎样才能快速解毒,恢复健康,这是很多接触有毒作业的朋友们非常想知道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毒物在人体的发展过程。毒物进入人体后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引起人体的哪些变化?毒物要怎样才能排出体外?本文将会告诉你答案。 职业中毒 毒物进入人体后去哪里了?分布在那些位置? 毒物被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其进入细胞的能力及与组织的亲和力。 大多数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并不均匀,一般总是集中于某些组织器官。如铅、氟集中于骨骼,一氧化碳集中于红细胞。 在组织器官内,相对集中的毒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最初,常分布于血流量较大的组织器官,随后则逐渐转移至血液循环较差、组织亲和力较大的部位(靶器官、靶组织或储存库)。 靶器官:也叫目标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简单地说,靶器官就是某一疾病、或某一药物专门影响、针对的器官。 毒物进入人体后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引起人体的哪些变化? 进入体内的毒物,有的直接作用于靶部位产生毒作用,并以原本的形态排出体外,但多数毒物被人体吸收后,需要经生物转化才能分解排出。 所谓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即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亦称代谢转化(毒物在体内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或合成)四类反应。 毒物经生物转化后,亲脂物质最终变为更具极性和水溶性的物质,有利于经尿或胆汁排出体外;同时,也使其透过生物膜进入细胞的能力以及与组织的亲和力减弱,从而降低或消除其毒性。 但是,也有不少毒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反而增强,或由无毒转变为有毒。许多致癌物如芳香胺、苯并(a)芘等,均是经代谢转化而被活化,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毒物的排出方式或途径 毒物可通过原形或其代谢物的形式从体内排出。排出的速率对其毒效应有较大影响,排出缓慢的,在体内时间比较久,其潜在的毒作用相对较大。 1.肾脏 肾脏是排泄毒物及其代谢物最有效的器官,也是最重要的排泄途径。许多毒物都是通过肾脏排出,其排出速度除受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及重吸收作用的影响外,还取决于毒物或其代谢物的分子量、脂溶性、极性和离子化程度。 尿中毒物或代谢物的浓度常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测定尿中毒物或其代谢物的浓度,来间接衡量毒物的体内负荷情况;结合临床诊断和其他检查,有助于病情诊断。 2.呼吸道 气态毒物可通过原形经呼吸道排出,例如乙醚、苯蒸气等。
排出的方式为被动扩散,排出的速率主要取决于肺泡呼吸膜内外气态毒物的分压差;通气量也影响其排出速度。 3.消化道 肝脏也是毒物排泄的重要器官,尤其对经胃肠道吸收的毒物更为重要。肝脏是许多毒物的生物转化器官,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排入胆汁随粪便排出。 有些毒物如铅、锰等,可由肝细胞分泌,经胆汁随粪便排出。有些毒物经胆汁排入肠道后可被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 4.其他途径: 如汞可经唾液腺排出;铅、锰、苯等可经乳腺排入乳汁;有的还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如铅等。 头发和指甲虽不是排泄器官,但有的毒物如铅、砷等可富集于此,而排出体外。 毒物在排出时可损害排出器官和组织,如镉可引起肾近曲小管损害,汞可产生口腔炎。 毒物的蓄积 进入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未能完全排出而在体内积累的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accumulation)。蓄积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当毒物的蓄积部位与其靶器官一致时,则易发生慢性虫毒,例如有机汞化合物蓄积于脑组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当毒物的蓄积部位并非其靶器官时,又称该毒物的“储存库”(storagedepot),如铅蓄积于骨骼内。储存库内的毒物处于相对无活性状态,在急性毒作用期对毒性危害起缓冲作用;但在某些条件下,如感染、服用酸性药物等,体内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储存库内的毒物可释放入血液,有可能诱发或加重毒性反应,如慢性中毒的急性发作。 有些毒物因其代谢迅速,停止接触后,体内含量很快降低,难以检出;但反复接触,因损害效应的累积,仍可引起慢性中毒。例如反复接触低浓度有机磷农药,由于每次接触所致的胆碱酯酶活力轻微抑制的叠加作用,最终引起酶活性明显抑制,而呈现功能蓄积。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大家对毒物在人体内部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职业中毒对身体的伤害很大。为了保障接触有毒物质的职工的职业健康,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工作,采用更为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施设备,尽量使用毒害更小或是无毒的材料。此外,向接毒人员配备规范的个人防护用品或保健用品,并加强宣传教育,以减少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