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千万化工人行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我夲善良 于 2017-2-12 13:16 编辑
近期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 白颐 摘要:针对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产业转移涉及到的产业背景、石化企业“走出去”及“一带一路”宏观战略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就石化化工“十三五”投资战略、结合石化化工企业供给侧改革,进行了重点分析。 目前,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企业原有布局已与城市规划形成矛盾,企业生产和发展受限,面临产业转移和搬迁改造;如何实现石化化工提升式转移和搬迁是行业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拟就此作深入分析。 1石化工业的园区化与社会的城市化 截止2014年,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各类石化化工园区超过850个,其中省级及省级以上**部门批准设立的园区约有260个,仅占各级各类园区的30%左右,大部分企业已经进入园区发展。但是全国石化化工园区的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低,特别是省级以下园区的发展还很不规范。在“十三五”期间,应加快目前尚未入园的企业尽快搬迁入园,同时加快提升我国石化化工园区的规范化水平。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两条主线,石化工业园区化和社会城市化既相互促进,也相互碰撞,并在碰撞中走向协调。 1.1中国城市化进程概况。 按照常驻人口城镇化率口径,194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10.64%,1978年达到17.92%,2000年达到36.22%,2014年达到54.77%,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超过60%。 1.2城镇化史也是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史。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城镇化为包括石化化学工业在内的原材料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在城市空间扩容过程中,老郊区不断变成新城区,促使企业不断由老郊区向新郊区搬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城镇化史也是一部石化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史。 1.3需要加强石化化工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并强化落实。 目前,我国省级以下石化化工园区的规范化水平普遍较低,部分省级及省级以上园区也不尽规范,存在园区与周边环境敏感点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情况,甚至有园中村的情况。近些年,石化化工园区建设和城镇化进程都很快,园区规划和城市规划都在不断修编过程中,但是在实施层面冲突较多,例如规划搬迁的居民点久拖不搬,规划作为绿化隔离带的区域演变成向园区提供社会服务的违章建筑区,带来安全隐患。 1.4全面启动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京津冀地区首当其冲。 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的有关要求和措施;工信部近期正式启动编制京津冀地区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方案,并提出工作原则、工作重点和实施进度要求。 1.5需要加强石化化工产业的科普宣传,用科学正确引导舆情民情。 社会普遍存在谈化色变的问题,石化化工产业的安全环保问题经常被夸大、被误解,典型案例就是PX引发的社会**,需要加强科普宣传,用科学引导舆情民情。 2石化化工的区域布局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石化化工的区域布局调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化学工业的区域布局调整以“东归”为主。在此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大规模产业转移突出体现为“三线”企业的搬迁改造。在此背景下,东部地区的化工产业率先加快发展;同时,一大批涉及军工配套、以前从东部地区迁至“三线”地区的化工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了搬迁改造,其中一批企业进行了跨区域搬迁,如黎明院从青海迁至河南,更多单位进行了省内搬迁改造,如化工部第二胶片厂由伏牛山区搬迁到南阳市郊区。 第二阶段:本世纪以来,我国石化化工的区域布局调整以粗放型“西进”为主。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重化工发展阶段,资源瓶颈日益突显,同时东部地区环保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未开发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部分人口密度较低的西部地区环保执法不严。2000年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随后陆续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在市场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资源性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高环境负荷型产业大规模西移。 煤化工等资源性化工产业大规模西进,成为化工行业的主要投资热点;高载能化工产品向西部低能源价格地区转移;部分染料、农药及其中间体等高环境负荷型的化工产业也向西部人口密度较低、环保执法不严的地区例如环腾格里沙漠地区转移。 化工产业粗放型“西进”的负面效应开始凸显。(1)在低油价条件下,煤化工竞争力减弱,部分项目面临亏损;(2)在以资源为导向的化工产业粗放型“西进”过程中,当地**以资源就地转化率作为前提条件来配置资源,投资企业优先发展资源转化量大的基础化工产品,加剧了基础化工产品的产能过剩;(3)中西部资源优势地区单纯发展资源性基础化工产品,进一步降低了区域性化工产业的精细化率,在基础化工产业与区域内汽车、轻工等下游相关产业之间形成了精细化工产业断层,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基础化工产品大规模运出,而精细化工产品大量从东部地区运入,增加了我国化学工业的整体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危化品运输风险;(4)采用落后工艺的染料、农药及其中间体等高环境负荷型化工产业向西部人口密度低、环保执法不严的地区转移后,既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也妨碍了相关行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 第三阶段:化学工业正在进入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的“新常态”。 低油价使煤化工等资源性化工产业投资热快速退潮,同时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快发展精细化工的条件已经成熟,化工产业“西进”和“北上”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升级。 我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煤炭资源主要在西南和山西等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石油化工基础较好,中西部煤化工在过去十多年突飞猛进,发展精细化工的原料配套条件大为改善;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本世纪近15年的加快发展,下游相关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发展精细化工的市场条件已经具备;地方**将精细化工作为“十三五”产业升级的优先方向,辽宁省率先提出将发展精细化工作为辽宁化学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宁夏提出未来重点发展精细煤化工,新疆提出加快发展石化深加工产业。总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的原料条件、市场条件、政策条件均已齐备,未来应加强承接精细化工产业转移,填补精细化工产业断层,促进当地资源与消费市场有效对接,提高石化化工的产业层次和经济效益。 我国东部地区将进一步优化和建设大型石化基地,继续领跑精细化工产业。我国石油消费的增量主要依靠进口,海运是目前石油进口的主要方式,国家规划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均布局在东部沿海港口地区,东部地区拓宽利用海外资源,加快升级和建设石化基地,提高产业质量和化工原料保障能力。东部沿海地区市场腹地大,化工产业基础最为雄厚、高端技术人才最富集的地区,未来的发展重点将集中在低碳资源利用、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继续引领我国化学工业转型升级。华东华南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石化化工更应集中布局,构建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 3石化化工企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战略 3.1中国石化化工企业“走出去”的基本现状 3.1.1掌握资源 我国石油、天然橡胶、钾肥等均主要依靠进口。我国的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已超过1.3亿t油气当量;国内企业投资或参股的海外天然橡胶种植园超过160万亩,绝大部分供应国内市场,已占国内天然橡胶消费量的30%左右;海外钾矿及大型钾肥项目正在建设中。 3.1.2获取技术 近年来,我国通过海外并购,获得了蛋氨酸、商品化染料、特种有机硅材料等系列关键技术,在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的部分细分领域快速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1.3开拓市场 我国1/3以上的轮胎供应出口,但遭遇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国内多家轮胎企业在东南亚建设轮胎生产装置,一方面发挥当地天然橡胶资源和人工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产品从东南亚向欧美出口,可回避从我国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 3.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石化化工的关联度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计65个,主要涉及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地区,沿线国家主要是新兴市场国家,人口约占全球的62.5%,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8.6%,其中部分国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沿线国家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30%和天然气产量的43%。 3.2.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进口资源的主要来源国 我国大约2/3的石油进口量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是中东、俄罗斯和中亚;我国几乎全部的天然气进口量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是俄罗斯、中亚和东南亚;我国几乎全部的天然橡胶进口量来自东南亚。 3.2.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化工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约占我国化工产品出口总额的1/3,出口的主导产品是化肥、农药、合成纤维、橡胶制品、无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等。 3.3未来我国石化化工企业走出去的重点方向 3.3.1掌握资源 未来我国石油、天然气、天然橡胶、钾肥等仍将主要依靠进,这类资源型产业深加工装置是“走出去”战略研究的重点领域,区域范围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兼顾非洲、中南美洲和北美。 3.3.2开拓市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增长较快,是我国扩大化工产品出口的主要增量市场。同时,应将开拓海外市场与利用海外优势资源,转移国内过剩优势产能相结合,例如有企业在研究向中亚地区转移天然气化工生产装置,也有企业在研究向东南亚水电价格低廉地区转移烧碱生产装置等。但是应关注当地市场的产品价值和市场增量空间等问题。 3.3.3获取技术 未来海外并购仍将是我国获得高端化工产品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工企业通过走出去获取技术的重点方向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同时兼顾日本。 4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关注地区经济特点 4.1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石化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4.1.1填补精细化工产业断层,使资源性化工产业与下游相关产业有效对接 资源性化工产业的发展为精细化工产业提供了原料,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扩大了下游产业对精细化工产品的需求,未来应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填补产业断层,使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新兴市场优势产生共振效应。 4.1.2科学规划、稳步推进资源性石化化工产业发展 根据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实施优势石化企业挖潜改造,建设能源进口管道配套石化工程,依托中俄、中缅、中哈输油管道,促进东北、云南、新疆等地石化产业发展;在综合配套条件好的煤炭资源地升级示范、稳步推进煤化工产业。 4.2东部发达地区石化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4.2.1加快建设石化产业基地 根据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国家规划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全部布局在东部沿海港口地区,这将对东部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石化产业基地是东部地区化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程。目前已完成对此项工作阶段评价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各基地的推进工作差异较大。 4.2.2引领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 东部发达地区的精细化工产业基础雄厚、高端技术人才富集、上游原料配套和下游市场需求兼备,未来仍将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继续引领我国石化化工转型升级。但是要强化这项工作的技术门槛,应加大开放和多元化发展的力度。 4.3进口资源和向海外拓展产业应关注资源条件和发展环境 化工原料轻质化趋势和原油价格变化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随着北美页岩气和中东天然气的开发,以及伴生的价格低廉低碳烃产量增长,对传统乙烯行业原料结构形成很大冲击;原油保持低价,进一步增加了石化行业发展的复杂性,也将推动石化行业发生较大变革,原料多元化、产品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的元素更加突出。 关注进口资源,投入产出风险加大。许多企业高度关注进口资源深加工等产业,但是忽略了这类项目投资高、资源难以落实、经济效益敏感等风险问题,企业对国际市场不确定性认识不够,资源渠道不落实和价格不稳定给生产和经营带来影响。 海外投资应充分考虑国情和地区市场特点。应充分研究当地投资环境、政策、目标市场、投资成本差异和物流费用,要分析投资和产品成本中的不确定因素。 5石化化工新兴产业投资战略 “十三五”石化和化工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以优化石化产业、提升传统化工、发展化工新材料、推进化工新能源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产业体系高效化、产业布局集约化、节能环保生态化、科技创新集成化作为主要发展路径,以企业结构体制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推动我国石化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奠定我国升级为石化化工产业强国的基础。 5.1解决行业产能发展与市场需求不协调的矛盾 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与市场发展需求不协调的问题。主要是:产品竞争力降低、品种档次偏低、高端与专用产品比例低,部分低效、高危、高污染的产品,急需新的替代工艺和产品。其中有同质化建设过度,产能快速增长的原因,也有低效落后产能未淘汰、“三废”处理措施不到位、行业生产效率低的原因。我国部分产能过剩化工产品统计见表1。
表1 我国部分产能过剩化工产品统计 产品档次偏低、差异化程度低、性能雷同,大量产品同时竞争中低端市场,关注同一消费领域和同一消费区域,竞相压价,导致原料短缺,企业效益下滑。此类问题多发生在中下游产业领域,尤其是化工材料和单体及专用化学品。2015年我国重点化工产品自给率统计见表2。 表2 2015年我国重点化工产品自给率统计分析 产品名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技术不成熟导致产能建设不足;已有装置产品档次低,不能满足需求 |
5.2加大创新力度,拓展技术和低碳资源合作渠道,发展绿色产品和高端产品 全球化工产品市场需求正向高端化和特种化方向发展,发展差异化、高价值的产品和技术提升我国石化产业的整体水平,从以规模化生产初级化工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高端化工产品方向转变。化工新材料消费情况统计及自给率见表3。 表3 化工新材料消费情况统计及自给率 原料结构和原油价格的变化,给行业发展带来冲击。随着国际低碳资源的快速开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一批新装置陆续投产并进入市场,国际市场中间原料资源量将增加。而进口中间原料发展下游高端产品,减少碳排放、通过高技术含量产品获得效益将成为投资趋势。我国部分大宗产品需预测见表4。 表4 我国部分大宗化工产品需求量预测 单位:万t 6石化化工行业供给侧改革重点 6.1去产能(落后或过剩) 炼油(10%-15%)—小型规模炼油、原料配置不合理、油品质量不达标、产品无特色; 烯烃—规模低于30万t/a石脑油裂解制乙烯; 氮肥(落后产能10%-15%)—气化技术落后,原料供应条件不好,能耗高,区域环境条件受限; 烧碱(10%)电石(30%)PVC(20%)—原料条件不好,能源价格高,氯产品方案不合理; 纯碱—控制产能; 甲醇(30%-40%)—落后和不稳定产能,原料价格高,下游市场欠缺,物流费用高; 醋酸(15%)—下游市场空间趋窄,产能偏多; 轮胎(20%)—汽车工业发展趋缓,出口受限,低端产品; 农药(30%-40%)—高毒、低效,环保不达标。 6.2降成本(动态和静态) 完成产业增值分析和成本贡献分析:完成产业价值链分析,提升产业附加值;通过找“瑕疵”,提出原料结构和能源利用优化方案,从而控制生产成本、财务成本、管理成本和销售成本; 产业链设计优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区域市场合理化; 石油化工—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化则化; 煤化工—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宜醇则醇、宜烯则烯。 产品竞争力预期分析:对未来周期的产品竞争力预期分析,采用横向比较分析代替纵向比较分析。 6.3补短板(品种和技术) 炼油: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改进炼油工艺与装备,提高对劣质原油的适应性;实践“分子炼油”,提升炼油流程的精细化和价值最大化;提高炼油行业副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烯烃:强化炼化一体化资源利用度,促进石油基烯烃直接原料轻质化,提高轻烃所占比例;稳步推进煤(甲醇)制烯烃和丙烷脱氢制丙烯。 芳烃:结合炼化一体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科学布局石化芳烃产业;促进煤制芳烃产业化,推进芳烃原料路线多元化和芳烃—聚酯一体化产业基础建设。 有机原料:发展短缺品种如乙二醇、丙烯腈、苯乙烯、己二腈等;加快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替代重污染工艺,例如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高端聚烯烃塑料:高碳α-烯烃己烯-1、辛烯-1等共聚单体聚乙烯、双峰和茂金属催化工艺的聚乙烯和聚丙烯;连续本体法ABS及ABS合金。 高性能橡胶材料:溶聚丁苯、稀土顺丁、卤化丁基、氢化丁腈等;煤制硅橡胶,新型热塑性弹性体;适度发展杜仲胶等非传统天然橡胶;探索不同橡胶品种的共交联技术,通过发展复合橡胶提高橡胶材料的性价比。 工程塑料:高性能工程塑料产品PC、PPO、PTT、PCT、PEN、PETG、PI等。 聚氨酯材料:有机硅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等高端品种;气相光气化异氰酸酯技术,HDI等特种异氰酸酯;水性或无溶剂型产品聚氨酯产品。 氟硅材料:高性能氟硅聚合物和精细化学品;低温室效应的ODS(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硅油基复合材料。 可降解塑料: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生物尼龙等。 高性能纤维:高强度和高模度碳纤维、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等。 功能性膜材料:高端功能性膜材料,水处理用高通量、高性能膜;太阳能电池用膜、特种光学用膜;锂电池、燃料电池用膜;特种气体分离膜;烧碱用全氟离子交换膜。 高端专用化学品:安全型食品添加剂和环保型塑料助剂;高性能电子化学品和水处理剂等。 氮肥:调整原料结构,发展烟煤、褐煤等低阶煤制化肥,推广先进煤气化、低压氨合成、氮肥生产废水超低排放等技术。磷肥:加强磷矿伴生资源和副产品磷石膏的综合利用。钾肥:提高钾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复合肥产品层次。 农药:发展环保型农药制剂以及配套的新型助剂;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理;开发推广农药及其中间体的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创制和产业化。 氯碱:推广零极距、氧阴极等节能新技术;鼓励发展氧氯化法聚氯乙烯,促进聚氯乙烯生产的无汞化;发展高端精细氯产品,提高副产氯化氢综合利用水平。 纯碱:综合考虑盐资源供应、煤炭供应、市场需求等要素条件,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轮胎:发展航空胎等高端轮胎产品;完善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制度。 煤制天然气和煤制油:合理布局、补充短缺,提高煤炭清洁化转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严格执行安全环保要求,完善高含盐、含酚污水处理技术;适度发展焦炭联产天然气、化肥联产天然气;推进煤制油工业化项目进程,提高煤制油联产石脑油和液化气的综合利用水平。 煤炭分质利用:优化低阶煤热解技术和中低温焦油加氢技术,实现装置大型化、提升环保水平。 生物质新能源:发展以纤维素为原料的生物乙醇和以餐饮废油等为原料的生物柴油;探索以新型高能动植物如甜高梁、富油微藻为原料的生物质新能源。 (来源:《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2017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