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化工人 [化海川流] 一键加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前,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办法》强调,对无证无照经营,要严格依法查处,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而9月30日,恰好是环保部给京津冀区域“散乱污”企业规定的最后时限。据环保部7月14日通报,截至6月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已核查出“散乱污”企业17.6万家,对无法升级改造达标排放的企业,今年9月底前将一律关闭。 两项政策实现了无缝衔接,自环保督查实施以来,高密度、多维度的执法构成了一张大网,这张网还在不断编织,不断铺开。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一直以来生存在“政绩温床”中的违规企业走到头了。 然而,总有人出于侥幸要做无谓的挣扎,制造出许多无端的言论来抗拒督查。环保风暴对于企业到底是灾难还是机遇,对于经济发展究竟是破坏还是促进,对于民生利益最终是减损还是利好,这些问题必须得到明确和澄清,不能让错误认识主导了舆论和民心。 一、剔除糟粕,保留精华 中央环保督察和强化督查开展以来,真正受到影响的是高耗能、高污染、设备老旧、工艺落后和未经环保审批、布局不合理的“散乱污”企业,关停的是环保违法、治理无望的企业,牺牲的是那些靠大量耗用环境容量才能盈利的企业,淘汰的是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影响和限制的是地方低质量、低水平的发展。 而对于那些产业布局合理、环保手续齐备、技术工艺先进、环保设施完善、污染排放达标的企业来说,无论怎样强化环境执法,已经实现转型升级、环境成本已经内部化、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企业,不仅不怕环保督查,而且会在环保的优胜劣汰中占有更多的市场、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反而在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中变得更加强大。 事实也的确如此,一些环保合法企业普遍反映,环保督察和强化督查以来,他们企业的产品市场行情好转了,产品价格提高了、销售渠道通畅了、企业赢利增加了。他们由衷地拥护和支持**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希望一直保持环保高压态势。 二、保障各行各业健康发展 关停污染企业是让污染企业死,而任由污染企业存在是让环保型企业死。环保型企业由于污染处理设备的投入,以及日常使用和维护的成本,其产品价格就会升高;而污染企业没有环保投入和成本,产品价格自然会低。在市场竞争中,由于环保成本产生的价格差异致使环保型企业反而处于劣势地位,甚至无法生存。 纵容一家污染企业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变成污染企业。如果环保型企业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就会逼着环保型企业向污染企业“学习”,即使已经安装了环保设施也不运行,而宁愿接受罚款。据钢铁行业协会测算,每生产一吨钢,环保设备运行成本为130—150元,在每吨钢平均利润仅有几块钱的市场行情下,不污染就没钱可赚,很多钢铁企业赚的就是污染钱。在一些行业中,关停环保设备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不但是一些小企业这样做,就连一些央企也无力抵抗这种“潜规则”。 污染企业的野蛮生长,导致整个产业的环保责任意识淡漠。据环保部消息,截至8月20日,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防治强化督查中,共现场检查企业40925家,发现问题企业22620个,督办突出问题9040个,问题企业占比达到55.3%。在京津冀这种公众环境意识最强,**对污染抓得最严的地区,污染问题尚且如此普遍,其他地区污染现象有多普遍,就可想而知。 环保风暴对于那些优秀的企业是一个历史性的战略机遇,污染企业大批死掉,为环保型企业腾出了发展空间,降低了其竞争的惨烈程度,推动了产业升级的加速。哪些企业先过了这一关,建立起以新技术、新模式、新管理为主的竞争优势,哪些企业就会活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业健康、持久发展。 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着力淘汰造纸业行业中的小企业,推动产能向大企业集中,在全国率先完成提标改造和行业升级,水污染排放浓度和总量大幅度降低,行业整体盈利和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三、保护环境,剜除危害百姓健康的毒瘤 面对普遍的环境问题,面对频繁发生的环境事故,面对那些让人不忍直视的环境灾难,中国需要的不是对污染企业的“玻璃心”,而是不彻底治理污染绝不罢休的决心。如果不能对那些污染企业痛下杀手,就会有人死于污染。当需要断臂求生的时候,如果连断个手指甲都心疼,牺牲的就不再是一条手臂,有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治理环境污染就是一场断臂求生的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