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五千万化工人社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全面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一、二级标准化企业扩产扩能、进区入园等,在同等条件下分别给予优先考虑并减少检查频次。
这条措施对于促进危险化学品企业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安全生产标准化更是一种管理思想 关于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 33000-2016)中是这样描述的:“企业通过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全员全过程参与,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全面管控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的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工作,实现安全健康管理系统化、岗位操作行为规范化、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作业环境器具定置化,并持续改进”。 而在《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AQ 3013-2008)中是这样描述的:“为安全生产活动获得最佳秩序,保证安全管理及生产条件达到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等要求制定的规则”。 从这两个规范中可以看出,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其说是一种管理体系,不如说是一种管理思想,核心就是通过从制度、设备设施、操作、检查等各方面,制定具体的规范和标准,使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企业的安全素质,最终达到强化源头管理的目的。通俗的讲就是,企业的经营活动要依法依规开展,并且要达到法规标准的要求。
背离标准化思想,出事故是必然 近几年,不乏有一级标准化企业发生事故。这些事故出现后,有人不禁提出疑问:这些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也出现这样的事故,是不是安全生产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 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就能发现事故企业在管理上出现了问题,如特殊作业环节风险管控、设备实施完整性、安全仪表系统等环节出现了缺失。 正如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南煤气集团义马气化厂“7·19”重大爆炸事故的通报(应急厅函〔2019〕447号)中明确指出的那样,“事故暴露出事发企业安全意识、风险意识淡薄,风险辨识能力差,装置泄漏后处置不及时、带病运行,设备、生产等专业过程管理存在重大安全漏洞”,这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思想已经背道而驰了。 实际上,我们应该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真是因为像义马气化厂这样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通过不断地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才能使得企业保持了长时间安全运行的业绩。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只能代表企业某个时期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是永保企业安全的“护身符”,企业在管理中一旦背离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思想,安全生产标准化要素不能有效运行,出事故就是必然的。
《意见》肯定了标准化建设的作用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调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强化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符合安全管理的基本规律,是先进安全管理思想与我国传统安全管理方法、企业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 从200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开始,安全生产标准化至今已有近16年的发展历程。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意见,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尤其是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改善生产条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纳入了法制的轨道。 此次《意见》的出台,再次肯定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作用。《意见》中提到的强化激励措施,目的是提升企业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内需,真正建立起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但是,截至2019年底,全国危险化学品行业取得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证书的企业只有32家(其中5家已被撤销),这与整个危险化学品企业数量是不相称的。 究其原因,一是危险化学品行业由于本身工艺、原料的特性,使其成为一个高风险行业,要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的标准难度大;二是企业缺乏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内在需求,而根源又在于没有深刻理解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意义,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实际工作脱离,搞成只注重文档、台账等表面化、形式化的工作,从而使得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失去了生命力,成为了一种“运动式”工作。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过程,是从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和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两方面,实现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的目的,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重在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基于这样的认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工作需要着力解决,一个“融合”,一个“结合”。 “融合”,就是把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与体系运行融合,标准化建设工作不是游离于现有管理体系之外的专项工作,而是对照标准规范不断改进现有管理体系的抓手,不能出现“为建而建”,一定要避免“两张皮”的现象。 “结合”,就是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赋予标准化建设工作以生命力。如风险管理要素的有效运行,目的是让员工树立风险的意识,掌握风险辨识的能力,实现对风险的管控,而不是满足于绘制出色彩斑斓的风险分布“四色图”或者编制出赏心悦目的风险清单。掌握HAZOP、JHA或SCL、FMEA等风险分析方法只是手段,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去识别出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工艺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才是根本目的。
激励措施是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的体现 同时要注意,《意见》中提出的激励措施,绝不是意味着降低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要求,也不意味放松对达标企业的监管,而是更加明确**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之间的关系,是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的体现。 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靠什么保持?是靠内在的因素,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需要有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是根本。医生的作用是什么?是当我们的身体有了疾病时,能够减缓、消除疾病对身体的进一步损害。如果你是一个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也能健康地生活;但当你病了,你就离不开医生。 同理,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运行靠什么作保障?是靠可靠的工艺、符合标准的设备设施、有效的管理体系,这是根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质安全。监管部门的作用是什么?是企业出现了违法违规时纠偏的。一个是内在的决定因素,一个是外部的促进作用,切不可本末倒置。 如果你是一个一级或者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那就意味着你的本质安全是有保障的,没有外部检查依然可以保持安全运行,所以可以减少外部的检查频次;但当你的管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外部的监管就是一条必要而有效的纠偏途径。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是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根本保障。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要通过持续改进,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各要素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还要以开放的心态,经得起各种检查和质疑。这才是达标企业应该追求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