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五千万化工人社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这是判断不同含氧酸酸性强弱的一个简便规则。因为,各含氧酸都可看作是由其原酸脱水而成,如硫酸(H2SO4)可看作是由 H6SO6 即 S(OH)6脱两个水而成,S(OH)6→H2SO4+2H2O。因此,各含氧酸都可写成R(OH)m形式,其中R为成酸元素。当R“电荷”(应为形式电荷,即氧化数)越大,半径(应为共价半径)越小时,则R—O之间的引力越大,所成的键越强,而O—H键相对地越弱,水溶液中越易离解给出H+,而显酸性。相反R的“电荷”越小,半径越大时,O—H键相对地较强,越不易离解出H+,酸性越弱,甚至显碱性。这就是ROH规则。卡特雷奇(G.H.Cartledge)将“电荷”和半径结合起来,用离为用10-10m为单位的离子半径)表示,并发现:若<2.2,则ROH为碱:若>3.2,则ROH为酸;若2.2<<3.2,则ROH为两性氢氧化物。运用ROH规则可得出以下几条有关结论:(1)同一周期中不同元素的含氧酸酸性从左至右逐渐增强。(2)同一族中不同元素的含氧酸酸性从上至下逐渐减弱。(3)同一元素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数的含氧酸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4)有机脂肪酸的酸性随碳原子数递增而递减。(5)有机酸的α-C原子上有吸电子基团取代时,酸性增强;有排电子基团取代时酸性减弱。 这些结论和实验事实非常吻合, 所以它一直为人们所采用。但是, 这一规则还完全是定性的,不能给出一个酸的pK值,甚至连范围也给不出来, 另外, 它没有考虑除羟基(—OH) 以外与R直接相连的其他原子的影响,特别是非羟基氧原子的影响。事实说明,这种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