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五千万化工人社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史上最多毕业生”的话题,今年频频冲上各大网站热搜。据教育部此前估算,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比去年增加167万人,且首次超过千万人。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因素交相冲击下,2022年夏天也成了舆论普遍认为的“艰难就业季”。
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的就业情况如何呢?《中国化工报》近期就毕业生就业和企业招工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看似汹涌的应届生供给浪潮,依旧解不了许多化工企业的人才之渴和用工之荒。一些毕业生抱怨“就业难”的同时,不少企业也在感叹“招人难”。多位专家认为,这种“两头难”现象所折射出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需引起关注。
就业难?难在期望高
专家:是个结构性问题 “找工作不难,但要找到专业对口并且自己满意的工作,很难。”北京化工大学一位已经投出数十份简历的化工专业应届毕业生近日参与《中国化工报》调研时如是说。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工专业应届毕业生小杨则表示,她不打算继续在本专业领域找工作,而想找一份社交属性强的工作,做个白领。然而这个过程更加不易。“我当时在 招聘平台上投了近百份简历,只有五分之一得到了回复,最终只得到十几个面试机会。”小杨还表示,班里20多名同学中,有三分之二就业,其他三分之一选择继续深造。
《中国化工报》调研发现,与往年相比,今年化工类专业的就业情况尚可。其中,涉化专业如材料与科学工程、高分子材料、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就业率并不低。特别是一些职业院校,在保障毕业生就业方面出现了亮点。如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表示,今年学校有3540名应届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截至调研问卷回收当日,该校直接就业落实率超过70%,其中化工类专业与学校整体情况持平。河南化工技师学院表示,今年该校参加顶岗实x i就业的学生有2142人,整体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化工相关专业的就业率也稳定在98%以上。
《中国化工报》调研发现,虽然单从数据上看,石油和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并不低,但专业人才输出比例不高。
化工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去向中,考研深造占相当大的比例。山东大学某涉化类专业班老师告诉《中国化工报》,该班26名毕业生中,只有1人选择本专业相关领域就业,1人考取公务员,其他24人均选择考研深造(其中5人考试失利后选择继续备考)。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位老师也透露,该学院今年大约90%的毕业生选择考研深造,其中约一半被录取。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一位老师则表示,该学院50%毕业生选择考研深造,在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75%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对口工作。而按照高校统计x i惯,考研深造的毕业生一般被视为就业成功。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薪酬期望普遍高于实际。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年已签约毕业生的实际薪资与期望值落差超3000元。如此大的落差,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倾向于继续深造或“考公、考研、考编”等“慢就业”。
同时,越来越多的化工专业毕业生不再选择专业对口工作岗位。多家受访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愿意选择石油和化工相关专业并从事化工厂一线工作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减。这一方面是受“谈化色变”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一些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也在困扰化工行业。相较于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制造业岗位“升级慢”,需长时期的经验积累,能力成长和薪资水平上涨缓慢,难以满足部分毕业生的经济需求。此外,制造业企业尤其是石化企业多处于远离城市的郊区,工作时间也较为固定,对看重自我价值实现和兴趣满足的95后和00后来说吸引力不强,他们甚至更青睐快递员、外卖员等虽然辛苦但时间自主灵活、工作地点在都市圈的工作。
而那些选择了化工类相关工作的毕业生,选择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民营企业与央企、国企在就业 市场上的“抢手”程度有所不同。《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求职求稳,期望入职国企的比例同比增加近2%,期望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同比下降1.6%。
工作地域、所处细分领域也存在差异。例如,以技术研发为主的单位如科研院所、大型央企研究院的工作机会历来“抢手”,而工程建设类企业则因工作任务繁重、条件艰苦,难以吸引大量优秀人才。
据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秘书长辛晓介绍,化工就业市场随产业布局存在地域性差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化工产业聚集区经济发达,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前列,薪资水平较高,对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化工类专业毕业生较为“抢手”;相较于东南沿海而言,中西部地区就业市场相对冷清。不过近年来由于中西部地区承载了大量东部地区的转移产业,出台了吸引人才的配套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断攀升。
“所以,说今年是‘最难就业季’,其实是比较片面的。”辛晓认为,“就业难”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不是普遍问题。 招人难?难招更难留
企业:问题普遍存在 如前所述,化工专业的就业率不低并不意味着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得到了充分供给。
“今年化工、设备岗位相关人员最为短缺。对化工岗位而言,专业对口生源较少且还在进一步萎缩,加之在岗员工时有转行,导致人力供不应求;设备岗位招聘则受到新能源、汽车、新兴制造等行业的冲击,较为困难。”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一家化工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已采用岗位画像和人才画像等现代化管理模式,以提高招聘效率及人才和岗位的匹配度,但“用工荒”问题仍难以缓解。
出现“用工荒”的化工企业绝非个例。此次调研中,受访化企普遍反映招聘情况不乐观,部分岗位人员如自动化人才更是难求。调研结果显示,湖北一家化工企业今年计划招聘600人,截至调研问卷回收当日共计招聘到310人,主要岗位是生产操作、市场营销、农化技术和技工;山东一家化工企业计划招聘研发工程师、工艺工程师100人,只招聘到40余人。
不少参与调研的化企反映,当前国内石化行业新建、迁移项目较多,使得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电气、仪表、分析化验等岗位的专业人才变得抢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7月下旬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也证实了这一点——其中,化工单元操作工职业排第39名,比去年同期上升5位;化学检验员职业排第72名,比去年同期上升21位。
多家化工企业表示,企业出现“用工荒”的原因一方面是招工难,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要求也存在差距。
“现在的情况是,高端领军型人才和专家人才难以招聘,而基层操作维修人员是既难招聘又难留住。”西南地区某化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根据调研数据,受访化工企业新员工流失率平均在20%左右。中部一家化工企业负责人反映,入职一年内的新员工流失率普遍较高,尤其是大学生员工,流失率接近30%。如何吸引毕业生入厂,怎样留住在职年轻员工,已成为化企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人员流失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化工行业。ren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2200万,近5年平均每年有150万人离开制造业,而与制造业劳动力流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快递从业人数突破了1000万。另据外卖平台美团和饿了么统计,2020年疫情期间,两平台累计新增的超200万外卖骑手中,有近三成来自制造业工人。 有啥“招”?解决“两头难”
举措:搭起梧桐枝,好栖金凤凰 一方就业难,一身所学待价而沽;一方招人难,诸多岗位无人问津。“两头难”的问题如何解决?
“应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实现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以缓解‘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并存,‘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在8月23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任亚平如是建议。
对于专业对口人才紧缺的问题,不少企业界人士表示,可在职业教育领域寻求解题之道。《中国化工报》的调研结果也显示,职业院校的就业率较为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相当高。
谈及企业对毕业生人才培养的要求,常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徐拥军表示,从近3年的调查情况看,40%左右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应当强化专业实践环节,还有30%的企业建议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符合要求的技术人才。目前,该学院已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开设“订单班”,并牵头组建全国检验检测认证职教集团、长三角绿色化工与医药一体化发展职教联盟。
辛晓透露,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正在筹备整合行业优质教育资源,打造集各类培训为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覆盖全产业链的大化工教育培训平台。平台建成后,将助力实现在职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相信将对缓解化工企业“用工荒”,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不少化工企业也意识到,搭起梧桐枝,好栖金凤凰。许多企业开始注重员工福利的提升和企业文化建设。例如明泉集团选择在城区建立生活区,满足员工的生活所需,并提供周转婚房以减轻员工购房压力;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针对高素质人才出台了发放一次性安家费等倾斜性激励措施;贵州磷化集团则在各生产基地建设体育场馆,并定期举办活动,提高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同时,企业也在通过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制造产业的利润空间,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和薪资水平,使应届毕业生能“引得来,留得住”,解决招工难问题。 咋就业?提升竞争力
经验:练成金刚钻,易揽瓷器活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但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只增不减。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超过1174万人,就业竞争或将更激烈。如何在就业市场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练成金刚钻,易揽瓷器活”成为经验之谈。
一位已入职大型化工企业的应届毕业生分享了自己的求职经历。为了通过招聘,他不仅针对目标岗位精心准备了简历,还自行联系了同类型企业进行实x i,以增加对行业的了解。“就我求职的经历来看,化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想要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并不难,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岗位目标,并且保持积极的求职态度。学校学到的知识可能有限,但积极的就业和学习态度绝对是加分项。”这位毕业生说。
而对于在校生而言,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构建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发展路线则是提升未来职场竞争力的法宝。据调研结果,75%的化工生产企业希望应届毕业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42%的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够对行业有正确的认知,有较为长远的职业规划,可以扎根一线、积累经验。
辛晓表示,协会也正在从3个方面着手,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一是推行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客观认知化工、热爱化工并立志投身化工的行业情怀;二是构建1+X证书体系,鼓励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提高自身能力素养,增加就业竞争力;三是开设大化工形势与政策课,让学生了解行业宏观形势,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等。
“所谓‘天坑专业’‘夕阳产业’等不负责任的说法,都是社会对化工的不客观认知。作为社会组织也好,媒体也好,我们有责任去扭转社会对化工的不客观认知。当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去努力。”辛晓说。
原创 靳雅洁 曹阳[url=]中国化工报[/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