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五千万化工人社群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参考并总结了论坛里屏蔽泵的结构原理和循环液路线,打算写一份屏蔽泵检修方案,下面的一段是检修方案里的一部分,检修方案写好后我会上传发帖分享,现在发这个帖子主要是希望各路大神帮小弟看看有没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多提提意见,我好加以改正,谢谢 原理: 1、屏蔽泵是一种无密封泵,泵和驱动电机都被密封在一个被泵送介质充满的压力容器内,此压力容器只有静密封,并由一个电线组来提供旋转磁场并驱动转子。这种结构取消了传统离心泵具有的旋转轴密封装置,故能做到完全无泄漏。 2、屏蔽泵把泵和电机连在一起,电动机的转子和泵的叶轮固定在同一根轴上,利用非磁性耐腐蚀金属薄板制成的定子屏蔽套和转子屏蔽套将电机的转子和定子隔开,将它们各自密封,不和所输送的液体介质接触,使电机的铁心和绕组不受腐蚀,使定子绕组保持良好的绝缘性能。转子在被输送的介质中运转,其动力通过定子磁场传给转子。转子铁芯两端采用石墨轴承支撑,在转子的前端装有叶轮,组成没有轴封的屏蔽泵,叶轮所产生的轴向推力作用在前后推力盘上,依靠所输送的液体来润滑。 3、轴承和推力盘的磨损情况,对可靠运行十分重要。为了监视轴承磨损状况,一般都装有机械式或电磁式轴承监视器(TRG)。当轴承的磨损量超过规定的允许值时,监视器表盘的指针会由绿区开始指向黄区或者红区,即示“报警”。指向黄区和红区时应立即停止运转,进行检查。如轴承的磨损量已超过极限值时应更换新的石墨轴承,否则有可能造成定、转子屏蔽套相擦,直至屏蔽套损坏,导致液体介质侵蚀到定子绕组等处,造成电机损坏。 循环液特点: 循环液在屏蔽泵内的主要循环方式有轴内循环、轴外循环和逆向循环 1、轴内循环(基本型)循环液体流动方向: 泵出口→循环管过滤器→循环管→后端盖(非驱动端轴承座)→后侧轴承(非驱动端轴承)与后侧轴套(非驱动端轴套)之间的间隙→后推力盘与后轴承轴向的间隙→定子屏蔽套与转子屏蔽套之间的间隙→前推力盘与前轴承轴向的间隙→前侧轴承(驱动端轴承)与前侧轴套(驱动端轴套)之间的间隙→叶轮平衡孔→叶轮吸入口。 2、轴外循环(基本型)循环液体流动方向: 泵体吸入口→叶轮→一部分从前端盖小孔(或连接体小孔)→定子屏蔽套与转子屏蔽套之间的间隙→后推力盘与后轴承轴向的间隙→后侧轴承(非驱动端轴承)与后侧轴套(非驱动端轴承套)之间的间隙→后侧(非驱动端)轴头螺栓通孔→轴内通孔→叶轮。另一少部分从前端盖小孔(或连接体小孔)→前推力盘与前轴承轴向的间隙→前侧轴承(驱动端轴承)与前侧轴套(驱动端轴套)之间的间隙→叶轮平衡孔→叶轮吸入口。 3、把易气化的液体用于正吸压头(NPSH)余量小的场合时,循环液会受到来自电动机的热量和轴承摩擦热量的作用而使液体温度升高,如果采用基本型,循环液返回到叶轮吸入口处容易产生气蚀,而导致泵不能正常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循环液部返回到叶轮的入口,而使液体返回到进液罐顶部,这样就避免发生气蚀。 逆向循环(逆向循环型)循环液体流动方向: 叶轮排出口→一部分从前端盖小孔(或连接体小孔)→定子屏蔽套与转子屏蔽套之间的间隙→后推力盘与后轴承轴向的间隙→后侧轴承(非驱动端轴承)与后侧轴套(非驱动端轴承套)之间的间隙→后端盖(非驱动端轴承座)→回到进液灌顶部。另一少部分从前端盖小孔(或连接体小孔)→前推力盘与前轴承轴向的间隙→前侧轴承(驱动端轴承)与前侧轴套(驱动端轴套)之间的间隙→前端盖与叶轮的轮毂之间的缝隙→叶轮吸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