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海川流-海川网

用户名账户登录  

用户名密码方式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手机微信,扫码同步

搜索
企业会员

信息展示  -  [ 加入 ]
头版信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关于“水压试验压力”谁对谁错

[复制链接]
1127 |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豆蔓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后访问IP湖北省
自定头衔:  略幽默,较阳光

服务2亿工业人,博客\社群\信息\产品[化海川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豆蔓 于 2023-5-23 11:16 编辑

    前几天在QQ技术讨论群里有这样一个讨论

    一群友A发消息:“内筒设计压力0.1,夹套设计压力0.6.内筒的水压试验压力是按1.25*0.1还是1.25*0.6?”
甲:“0.125”
A:“有没有规范或者书里的依据,我要去跟我们审核抬杠!”
B:“内筒受内压时,水压按0.125;内筒受外压时,水压又是0.75哒。然后安全起见,取的高值0.75”
C:“你问问审核那要是内筒常压平盖,夹套正压时候,内筒试压该是多少”
D:“水压试验的定义是设计压力”
E:“内筒是两个设计压力。当然试压取高值。审核完全没毛病”
F:“内筒一个叫设计压力,夹套的值只能称为计算压力”
G直接贴出了图:




      最终尘埃落定。

      最后,猜测下,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那位审核人考虑的是“公共元件”的最危险工况,所以冒然提高了内筒的试验压力
      但与之带来的更大问题是,内筒的封头及非公共元件部位,用另一个网友的话是“按夹套对上封头不公平,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


      对于这个讨论,其实应该是没有争议的,内筒的试验压力不应提高,因为夹套水压试验时会对公共元件进行应力校核,且GB/T 150.1-2011 4.6.1.7规定:“对于由2个或2个以上压力室组成的多腔容器,每个压力室的试验压力按其设计压力确定,各压力室分别进行耐压试验”。
      但看到这个讨论的时候,无意的发现在王非的工具书的举例中,一内筒负压(-0.1MPa)夹套正压(+0.6Mpa)的水压试验计算,夹套耐压试验压力为1.25*0.6=0.75Mpa,,这里其实是有不同见解的,因为标准中耐压试验压力的计算是“最低值”,且在上述的4.6.1.7(c)是这样描述“如需提高某腔试验压力,应满足4.6.3的规定”。
      言外之意,设计者需考虑哪些情况需要提高试验压力,提高试验压力时应进行必要的耐压试验应力校核。
      再看李世玉2019版教程(一)第4章,例举了提高耐压试验压力的情况
(4)有这样一个描述:“对于两腔压力容器,若某一腔是正压,隔壁另一腔是真空,则某一腔的试验压力至少应该是1.25倍容器两腔叠加危险工况时‘公共元件’的计算压力(如必要还应计入液柱静压力)。”

      所以,个人认为是否需要提高试验压力,不能一概而论,是否严格按王非老师书中举例的做法,也不见得合适
      毕竟作者(专家们)也都是代表个人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但在已经通过了耐压试验应力校核,夹套试验压力取“计算压力”也未尝不可,这种情况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考虑提高试验压力的。

      坛友们,内筒负压(-0.1MPa)夹套正压(0.6MPa),两腔水压试验压力,你认为分别多少合适?

 

发表于 6 天前

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及信息存储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

请注意甄别主题及回复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当前内容由会员用户名 豆蔓 发布!权益归其或其声明的所有人所有 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

本主题及回复中的网友及版主依个人意愿的点评互动、推荐、评分等,均不代表本站认可其内容或确认其权益归属,

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可联系我站举证删除,我站在线客服信息service@hcbbs.com 电话188-4091-1640 

企业会员【高级】

2
ylq1115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山东省
自定头衔:  精细化工生产管理人员
根据GB/T 150.1-2011的规定,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压力室组成的多腔容器,每个压力室的试验压力应按其设计压力确定。因此,内筒的水压试验压力应该按照设计压力0.1计算,为0.125MPa。至于夹套的耐压试验压力,则应进行应力校核后再决定是否需要提高试验压力。
.

 

发表于 6 天前

送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Peterpaul彼得保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wdz2k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江苏省
自定头衔:  压力容器生物工程资深工程师
夹套容器明显是双腔容器,各腔按各腔分别设计,当然共用部分是按条件苛刻的算。
至于说水压试验,肯定各按各自的设计压力算,到于说下封头受压高,有人提出不安全,但夹套做水压试验时是不是检验了内筒和下封头了呢?所以不应该有争议,没必要提高内筒水压试验压力。

 

发表于 6 天前

点评

假设内筒-0.1MPa,夹套+0.1Mpa,夹套做0.125Mpa的压力试验,试验压力还没操作工况压力大,如何做到检验的作用?  发表于 半小时前
耐压试验压力最低值的计算,和耐压试验压力的确定是两码事 最低值计算是按设计压力,谁也没说不按设计压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半小时前
概念清楚,100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5: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wanlirn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辽宁省
头衔:  暂无 
GB150规定的很清楚,水压试验是根据设计压力来的  就一句话完事, 看你费这劲

 

发表于 6 天前

点评

一针见血,帅  发表于 前天 07:56
最低值的确定,是采用设计压力 但最终耐压试验压力的大小,不见得取最低值 设计人可以提高耐压试验压力,前提是要进行应力校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张君莉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江苏省
自定头衔:  【互相答疑】
先试内筒再试夹套,分开算。
但是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外压载荷,不仅如此,风载荷、重力等均需要考虑。
夹套容器必须要考虑相邻室之间的最大压差,设计需要校核公用元件在试验压力下的稳定性,能满足的分开进行,不能满足的需要先泄露检查,然后同时进行同一压力进行耐压试验,压差不能超过校核允许值。提高压力还必须进行校核。

 

发表于 6 天前

点评

说的非常有理 你描述的正是GB150.1中4.6.1.7的那3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张君莉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江苏省
自定头衔:  【互相答疑】
撸主截图提到了严密性,耐压试验是验证强度的,泄露试验验证密封性,还有一种密封试验是验证泄漏率的,看来是老人把三者混为一谈。

 

发表于 6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豆蔓楼主 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湖北省
自定头衔:  略幽默,较阳光
张君莉 发表于 2023-5-23 15:25
先试内筒再试夹套,分开算。
但是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外压载荷,不仅如此,风载荷、重力等均需要考虑。
夹套 ...

说的非常有理
你描述的正是GB150.1中4.6.1.7的那3条。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zjq1962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江苏省
头衔:  暂无 
各腔的试验压力按各腔的设计压力来确定,这一点标准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与这腔中设计压力是正压还是负压没有关系,所要关注的是试验时公用元件的稳定性。

 

发表于 5 天前

点评

你说不考虑各腔的情况,仅仅是按4.6.2.2计算出的“最低值”而已,真正压力试验的压力是否取最低值,不一定吧! 若都取最低值,就标准就没必要提出4.6.3“大于规定的试验压力时对各受压元件的应力校核”的说法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 天前
“耐压试验压力的最低值”按公式确定,公式中是以设计压力为参数基础 但并不代表所有情况都是取最低值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豆蔓楼主 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湖北省
自定头衔:  略幽默,较阳光
zjq1962 发表于 2023-5-24 09:25
各腔的试验压力按各腔的设计压力来确定,这一点标准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与这腔中设计压力是正压还是负压没有 ...

“耐压试验压力的最低值”按公式确定,公式中是以设计压力为参数基础
但并不代表所有情况都是取最低值吧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豆蔓楼主 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湖北省
自定头衔:  略幽默,较阳光
zjq1962 发表于 2023-5-24 09:25
各腔的试验压力按各腔的设计压力来确定,这一点标准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与这腔中设计压力是正压还是负压没有 ...

你说不考虑各腔的情况,仅仅是按4.6.2.2计算出的“最低值”而已,真正压力试验的压力是否取最低值,不一定吧!
若都取最低值,就标准就没必要提出4.6.3“大于规定的试验压力时对各受压元件的应力校核”的说法了,
提高耐压试验压力有很多种情况,150中例举了立式容器卧置以及介质密度大于水时的两种情况
李世玉老师编写的培训教程里例举了除150中描述的其他情况

 

发表于 5 天前

点评

你跑题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6:16
标准中计算的是试验压力的最低值,这写得很清楚,但这与最初讨论的两腔的压力差是没有关系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豆蔓楼主 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湖北省
自定头衔:  略幽默,较阳光
wanlirn 发表于 2023-5-23 13:59
GB150规定的很清楚,水压试验是根据设计压力来的  就一句话完事, 看你费这劲

最低值的确定,是采用设计压力
但最终耐压试验压力的大小,不见得取最低值
设计人可以提高耐压试验压力,前提是要进行应力校核

 

发表于 5 天前

点评

首先概念要清楚,你文章里说的 把 计算压力 也引进行来, 就是概念混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wanlirn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辽宁省
头衔:  暂无 
豆蔓 发表于 2023-5-24 10:41
最低值的确定,是采用设计压力
但最终耐压试验压力的大小,不见得取最低值
设计人可以提高耐压试验压力 ...

首先概念要清楚,你文章里说的 把 计算压力 也引进行来, 就是概念混乱,

 

发表于 5 天前

点评

那不是我说的,是李世玉老师的教程的原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豆蔓楼主 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湖北省
自定头衔:  略幽默,较阳光
wanlirn 发表于 2023-5-24 11:19
首先概念要清楚,你文章里说的 把 计算压力 也引进行来, 就是概念混乱,

那不是我说的,是李世玉老师的教程的原文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zjq1962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江苏省
头衔:  暂无 
豆蔓 发表于 2023-5-24 10:40
你说不考虑各腔的情况,仅仅是按4.6.2.2计算出的“最低值”而已,真正压力试验的压力是否取最低值,不一 ...

标准中计算的是试验压力的最低值,这写得很清楚,但这与最初讨论的两腔的压力差是没有关系的。

 

发表于 5 天前

点评

对了前辈,我再来一个假设,内筒-0.1MPa,夹套+0.1Mpa 按150规定计算,夹套试验压力0.125MPa 对于公共元件来说,这个试验压力,还没达到操作压力的条件,更谈不上超压工况了 那么对于公共元件的应力校核,请问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4 天前
设计图纸上只有“水压试验压力”的数值,可没有最低值的说法 若仅这对最低值的计算公式,那还有什么可讨论了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豆蔓楼主 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湖北省
自定头衔:  略幽默,较阳光
zjq1962 发表于 2023-5-24 13:07
标准中计算的是试验压力的最低值,这写得很清楚,但这与最初讨论的两腔的压力差是没有关系的。

设计图纸上只有“水压试验压力”的数值,可没有最低值的说法
若仅针对试验压力最低值的计算公式,那还有什么可讨论了呢?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豆蔓楼主 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湖北省
自定头衔:  略幽默,较阳光
本帖最后由 豆蔓 于 2023-5-24 13:40 编辑

几位坛友都表示我概念不清,把计算压力与设计压力混淆等

首先明确下,按公式计算水压试验压力的最低值,用设计压力无可厚非
但是,从最终设计图纸上讲,图纸给出的就是水压试验的压力(并不是最低值)
那么作为设计人,在计算出最低值后是否有必要考虑提高水压试验压力,也是设计人的工作
我从来没有否定按公式计算出的水压试验压力最低值是错误
但,一味只按设计压力计算取最低值的做法,不见得是符合规范的本意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megaherz_IGGE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江苏省
头衔:  暂无 
本帖最后由 megaherz_IGGE 于 2023-5-24 14:41 编辑

早先也是按设计压力考虑的,然而SW6-5.0出来后,内筒体的计算书显示,就是用计算压力做基值算的水压试验压力,最明显的是两腔介质共存时,软件计算水压用的压力基值P是两腔设计压力差,而不是单单内筒的设计压力(见截图计算压力2.1Mpa那张)。因计算压力分1)只受内压, 2)只受夹套外压,3)内压外压同时作用,因此计算书上水压试验压力也是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别算了一遍,而其情况3)水压试验公式中的设计温度应力比中设计温度取的还不是内筒体设计温度,取的是内筒体和夹套的当中温度较高者,如果水压试验采用设计压力,那SW6-5.0为什么水压试验用的计算压力做基值计算?两腔公用元件水压试验计算时不仅压力取差值,连温度也按两腔高的来?而且好像在SW6-4.0就已经是这样算了,现在搞不懂到底是标注写的不清楚,还是SW6-5.0的计算模型错了?SW6-5.0具体计算数据截图见附件,大家可以下载看看

 

发表于 5 天前

点评

坛友,你这个计算书,就是由于没有输入水压试验压力的数值,所以程序自动给你计算水压试验压力造成的,这个数值每个腔应该是唯一的,不可能有几个水压试验压力。所以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设计人需要确定水压试验压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 天前

送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豆蔓楼主 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湖北省
自定头衔:  略幽默,较阳光
megaherz_IGGE 发表于 2023-5-24 14:13
早先也是按设计压力考虑的,然而SW6-5.0出来后,内筒体的计算书显示,就是用计算压力做基值算的水压试验压 ...

坛友,你这个计算书,就是由于没有输入水压试验压力的数值,所以程序自动给你计算水压试验压力造成的,这个数值每个腔应该是唯一的,不可能有几个水压试验压力。所以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设计人需要确定水压试验压力,手动输入。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megaherz_IGGE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江苏省
头衔:  暂无 
这是SW6-5.0计算截图单发,末尾是SW6计算过程中数据代入详示,大家可以自己验算验证与SW6计算书截图是否一致,对于SW6-5.0为什么按工况讨论水压试验压力计算,并且计算用的基值是计算压力而不是设计压力,欢迎大家继续讨论分析

 

发表于 5 天前

点评

那个试验压力 是告诉你 在压力下 内筒也不会 瘪,并不是要求你在图纸上写明就是这个试验压力。SW6 也是 固定格式的输出,他并没有注明 用途,需要设计者自己按标准决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6: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megaherz_IGGEVIP会员 VIP会员 | 只看该作者       最后访问IP江苏省
头衔:  暂无 
本帖最后由 megaherz_IGGE 于 2023-5-24 14:54 编辑

看了下李世玉的教程,也明确了两腔公用元件,水压试验计算用的基础值是两腔压力差的计算压力。对于两腔公用部分,计算水压压力,到底是按各腔体自己的设计压力,还是考虑压力差呢?

 

发表于 5 天前

点评

李老师概念错误 , 这种情况 你就该 确认设计压力(具体可以年HG20580的设计压力取值一节) 把最不利工况考虑进去, 可能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但我们 要把基本概念搞清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6:19
楼主 在1楼 贴的 教材图片是正确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前天 16:04
教程仅做指导参考,并不能取代标准 从150的计算公式及说明,确定水压试验压力的最低值用“设计压力”无可厚非 设计从严的话,考虑极端工况提高试验压力并且应力校核合格,当然肯定没问题! 设计仅按最低要求考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5 天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特别提示:

          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内容存储服务。

          包括但不限于:不能公开传播或无传播权、禁止分享的出版物、涉密内容等
          不听劝告后果自负!造成平台或第三方损失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请遵守国家法规;不要散播涉爆类、涉黄毒赌类、涉及宗教、政治议题、谣言负面等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海川广告服务
企业会员【标准】

 

关于我们  -  隐私协议    -  网站声明   -  个人名片   -  企业会员   -  个人会员  -  记录统计

专家智库  -  海川市场    -  众包悬赏   -  分类信息   -  视频学课   -  在线计算  -  单位换算

客服电话18840911640(微信同号)   0411-88254066      会员服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 service@hcbbs.com   (备用信箱hcbbs.com@qq.com)                 商务合作: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平台统计:        GMT+8, 2023-5-29 13:08

化海川流(hcbbs.com) Copyright By ,0.278548 second(s), 68 queries , Redis On.

辽公网安备21100302203002号  | 辽ICP备17009251号  |  辽B2证-20170197